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33

[ 陈广明 文选 ]   

语文教学之思考

◇ 陈广明

  我县组织的百堂优秀课观摩活动,对长期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思考在新的形势与条件下课堂教学新的方式方法,思考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契合点,思考知识增长与人生观培养的结合点。下面我就谈谈在这次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以求教于同仁。
  
  一、 立足文本,拓展延伸
  
  好的语文课堂应在引导学生用好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延伸。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为学生不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传授才习得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比如小学生,在进入校门之前,他们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已具备了一定汉语基础,能较流畅地说话。如果是初中学生,他们的交际已很广泛,语言能力也越来越好。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目的是在青少年时期花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学习人类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掌握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语感、表达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首先应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阅读。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都是经过检验的规范的语言材料,我们只有用好这些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去学语文。其次,语文课本的内容又是有限的,而“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语文素养,语文课堂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有所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还依赖于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多阅读。在我所参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无一不引入课外文本,比如在我县组织的百堂优秀课观摩活动中,教学《陋室铭》时引入《学生铭》《分数铭》,教学《蔚蓝的王国》时引入《老人》《梦》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域。
  
  二、 立足阅读,读中发展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是在反复阅读中加深理解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曾说自己“手自笔录”,抄书而读。当今学生,虽然没有必要去模仿古人 “抄书”而读,但他们必须阅读。我在观摩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时,感受到他们特别强调“读”,将读书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听过一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整堂课有听配乐赏读,有老师范读,有学生齐读、个读,还有表演性的朗读,读文本成了课堂的中心活动。在读书过程中,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技巧等等一一迎刃而解。所以说,语文课堂应是“读”的课堂,切不可因为课文又“长”又“深”而用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
  
  三、 立足语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
  
  课文是作者情感的产物,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重思想情感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但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县百堂优秀观摩课的活动中安排的《天上的街市》《蔚蓝的王国》《明天不封阳台》《陋室铭》四篇课文,无不渗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上课老师在阅读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课的教学中,吴老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了这样的思考题:“在赏析了文本之后,我们能体会出作者情感吗?”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积极地对待生活的思想。
  综上所述,我想到作为一线老师,一定要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能力,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要求。愿我们教师都能努力学习,吃透新教材,把握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出色地完成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盐场学校]

语文教学之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