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教近10年在教科研园地里,我困惑过,努力过,收获过,同时也感觉到成长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美丽。
一、 上好教研课,小荷初露尖尖角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派我参加泰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课。接到通知,我很困惑,以前接触的教研课对电化教学方面要求不是太高,更不要说在网络环境下授课了。怎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是这次赛课的难点,我通过翻阅各种资料,知道了所谓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浏览相关资料,并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师生交流、互动,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对于我来说,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如何建立一个便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网站,在网站上实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在学校领导和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选定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并利用学校已经建好的远程教育网站资源,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首先情景导入,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激发学生深入了解阿炳的内心需要;然后在网上浏览关于“天下第二泉”方面的资料,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结合阿炳的有关资料品读课文,了解他坎坷的经历,“交流学习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总结全文,让学生利用网站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使感情得到升华。这次网络课的尝试,让我以及其他老师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资源能优化语文教学环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空间,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后来在赛课中,我上的这节网络课《二泉映月》获得了泰州市小学组优质课一等奖。
前不久,我又参加了靖江市写字课优课评比。要代表学校参赛,心里总感压力很大。于是根据以前上教研课的经验,我没有急于备课,而是先大量阅读了一些关于写字方面的书刊杂志。一边读,一边做记录,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上好写字课的教学策略。在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中的《变化笔画(二)》中的“非”这个范字写得不太规范,中间两竖呈“八”字型,容易误导学生。是尊重原来的教材,还是选择更好的范字?于是我分别用原教材的“非”和改过后两竖比较平行的“非”,在不同班级试教,结果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改过的比较规范的“非”字。后来我在靖江市写字课评比中又获得一等奖。
从这次赛课中,我明白了:教学时我们既要研究老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也要善于研究教材,让教材真正为教学服务。
伴随着教育科研,2000年我执教的《公仪休拒收礼物》在靖城镇阅读课评比中获一等奖;2001年靖江市现场教学活动在我校举行,我上的《找秋天》一课获得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2006年我“送教下乡”上的示范课《一次有趣的实验——烤字》和《请你替高尔基写一封信给他的儿子》为农村孩子提供了鲜活的写作资料。
现在我的语文课常常有一种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总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他们敢说、会说,大家畅所欲言,我从中也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
二、 读写结合,春色满园显个性
在上好教研课的基础上,我积极参加校级“读写结合,日记起步,构建小学生作文训练序列”和国家级“写作生活源泉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课题研究。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我发现仅仅上好教研课还不行。语文教学需要着力从阅读的文章中寻找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同时以日记作为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通过和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研究,我们认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而日记是学生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针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尝试探求一种科学、合理的习作训练方式,减少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课外作文兴趣。
首先,我和课题组的老师在读写结合中探求写作规律。如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课题分析让学生知道如何确定文章的题目;由阅读教学中材料的选择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作文中如何选材;由阅读教学中文章结构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作文中的谋篇布局等等。
其次,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1) 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学会写观察日记,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如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特点,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惯等。(2) 教会学生写生活日记,让学生选择日常生活中最有意思、最具个性的材料来写。(3) 让学生学会“由感而发”。引导学生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经过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认识。
第三,在人文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教学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的评价可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作文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素质。作文评价应尊重学生原创精神,材料中表现出来的充满个性的观点、思想、行为、心理,教师要真诚对待,健康有益的要肯定,过激偏颇的亦应加以善意、真诚的指导。作文评价还应情感化。评语蕴含赞扬、希望、商榷等多种成分,使学生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
近三年来,我辅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作文30余篇,指导学生习作获奖50余次。自己曾获得《新语文学习》阅读知识竞赛 “优秀指导奖”、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个性化作文“优秀辅导奖”、全国中小学“荣辱观”作文“优秀指导奖”、全国小学生“畅想奥运”征文“优秀指导奖”。我撰写的《我与福娃看奥运》获得 “畅想奥运”(教
师下水文)一等奖。
三、 笔耕不辍,半亩方塘一鉴开
参加工作不久,学校组织老师去徐州参加一个教学研讨活动。那次,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深深折服于他精湛的教育技艺,更被徐州的高林生教研员教学的生动性所震撼。回校后,分管语文教学的张校长要求每位听课老师写一篇听课随感。写什么好呢?参加完活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入手。想起自己以前写过的那些交了评审费也没有获奖的涂鸦之作,心里总有些气馁。张校长对我们说:“听完课后要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于是,我开始研读《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等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于永正老师的 “五重”教学法、支玉恒老师的 “支氏品读法”、 靳家彦老师的“小学语文导读法”、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教学法”等都给了我灵感。于是我结合于永正老师的课,就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活动作文这个题材,写了一篇随笔,发表在学校的教研专刊上。初涉教科研领域,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好的教研文章必然源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地琢磨思考。教学之余我开始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事件,比如说2004年学校开展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要求每位班主任上交读书节活动总结。我就将自己在读书节活动中介绍读书的好处、带领学生到图书室选书、制作小小书签、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建立“读书俱乐部”、评出班级“小状元”“小博士”“小书迷”“小学者”“小故事家”“小书法家”等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以及活动效果,以《老师,我能加入读书俱乐部吗?》为题写出了一篇稿子。从未投过稿的我怀着一种试探的心情将稿件投到《靖江日报》,一周以后同事拿着报纸告诉我文章发表了。看着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飘着淡淡的油墨香味的铅字,那种心情就像小时候过年时妈妈给我买了大白兔奶糖一样喜欢。从那以后,一有空余时间我就在电脑的word文档里“爬格子”,徜徉在教学激情后的反思中,痴迷在新教改的探求之中。之后有10余篇教学论文发表在报刊上。
近年来,我写的论文《在情境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表在《个性化平台课题通讯》;案例《知识是学生生命的维生素》、《四年级单元测试卷》发表在《新语文学习》;札记《我和孩子换书读》《老师,我能加入读书俱乐部吗》《预支也精彩》发表在《靖江日报》;心得《读书,是老师最好的充电方式》发表在《泰州教育》。2006年我写了5篇通讯稿《城南小学举行讲故事比赛》《城南小学被评为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市教育局举行小学作文教学推介会》《第四届希望杯征文城南小学学生获特等奖、一等奖》《首届全国中小学生“荣辱观” 征文城南小学师生获特等奖、一等奖》在《靖江日报》发表。
近几年来还有11篇教育科研论文和教案获国家、省、市级奖。其中两篇论文《让孩子的个性在日记中飞扬》《在情境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论文评比二等奖;论文《捕捉生活资料,引导学生写个性化作文》获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读书节活动总结》《让孩子的个性在日记中飞扬》《帮助孩子远离零食》获2006年《关心下一代周报》教书育人征文三等奖;教案《二泉映月》获泰州教育学会一等奖;论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获靖江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教学随笔《老师,我能加入读书俱乐部吗》获靖江市论文评比二等奖;案例《知识是学生生命的维生素》获靖江市素质教育案例评比二等奖;课题研究方案《小学开放性作文教学模式的组合研究》获靖江市课题研究方案评比三等奖。
与此同时,2006年我获得靖江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靖江市“教学能手”称号。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被中央教科所、个性化平台总课题组、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作文个性化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从事教学工作以来看着学生一茬一茬长大,蓦然回首发现,我自己也在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教育这个领域上继续奋力追求着……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