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我正讲到兴头上,忽然,一只大马蜂从窗口飞入,面对这样一位“不速之客”,不要说学生,连我也有些紧张,万一被它蜇一下,那滋味可不好受 。学生们吓得乱叫,我也有些慌了神儿。就在这时候,迟长炳——一个调皮、大胆的小男孩跑过来,用本子把它拍死了。大家这才舒了一口气,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
这的确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想法在我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
下午第一节正好是语文课,我一言不发,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教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不速之客为什么要加引号?”“谁是不速之客?”我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卖了个关子:“查查字典,再讨论讨论,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的。”听了我的话,学生们立刻忙开了,渐渐地问题有了答案。首先通过查字典,学生们知道了“速”的意思是“邀请”,“不速之客”就是没有受到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接着通过讨论引号的用法知道了加上引号则表示不是真正的客人;很快一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马蜂!”“对!这个不速之客就是上午飞来的那只马蜂,”我连忙肯定,“当时大家都很害怕,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怕它呢?”问题一出,喧闹的教室顿时静了下来,虽然有两个同学说出理由,也只是表示听说马蜂会蜇人,却不知道详细的情况。于是,我因势利导:“马蜂真的那么可怕吗?课后同学们可以查查资料。”同学们听了兴致很高。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大家找来了许多关于马蜂的资料,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马蜂的生活习性,并明白了其实马蜂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有些同学还谈了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于是,我便趁热打铁:“同学们,我想大家把这件事和自己感受写下来一定是一篇有趣的文章 。”就这样,一篇篇精彩的习作产生了。
片断1:
这位“不速之客”见到大家都很怕它,便洋洋得意起来,像一架小战斗机一样,“嗡嗡”地在教室里盘旋了几圈,唐老师连忙让坐在窗边的岳冰迟打开窗户,可是他因为害怕,手在发抖,一时间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马蜂似乎更加得意了,又加足马力向黑板冲去,结果他一头撞在了黑板上,掉在了地上,还是池长炳眼疾手快,拿起一本书向它拍去,这位“不速之客”终于结束了它的“死亡之旅”……
片断2:
马蜂为什么会自己往黑板上撞呢?我的心里不由产生了疑问。课后我认真查找了资料,才恍然大悟:马蜂不喜欢黑色,当它们发现不喜欢的物体时,便会发怒,主动攻击,而黑板正是黑色的,所以,它才会一头撞去。看来,生活中到处都有知识啊!
片断3:
马蜂被消灭了,唐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这么怕马蜂呀?”是啊,马蜂可怕在哪儿呢?它真的那么可怕吗? 我有些疑惑了,课后我查找资料了:马蜂不会主动攻击人,这是因为马蜂蜇伤了人以后,自己也会死去。马蜂也会采集花粉酿蜜,在没有花粉采集的时候,也会吃树木和庄稼上的蚜虫……啊,原来马蜂没有那么可怕,而且还吃害虫呢!看来不对它深入了解是不应该盲目地下结论。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到了重要位置,通过以上这一教学实例,我对此有了亲身的体会,也有了更深的思考。首先,我感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生活处处皆语文。”从教科书到日常生活话题——有形的、无形的、社会的、自然的——都可以开发为语文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发挥其语文教育功能。另外,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仅有资源意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努力提高鉴别课程资源价值的能力,如面对“教室里飞来一只马蜂,引起学生的关注”这一日常生活场景,我首先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供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经过认真的思考设计了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不速之客”,体会了引号的用法,继而提出问题“马蜂真的那么可怕吗?”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精彩的习作。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好地发挥了这一意外事件的语文教育功能。
大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放眼于学生的生活,开拓语文教育的视野,引导学生学习开放的、生活的语文,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富有灵性,富有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