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教材出现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呆板死知识激活起来,进行灵活运用,这不仅增加语文的情趣,而且让语文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突出了语文的综合性。综观2010年的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有两大社会热点——上海世博会和低碳环保,引起命题者的高度关注。其考查方式是:将这两大社会热点内容激活,以不同的考查方式,融入到中考语文试题当中,从语文的角度,来引导考生去关注和把握,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一、典型试题举例及分析
例1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你是怎样理解山东馆“齐鲁青未了”这一主题的?
(2)下图为山东馆。场馆设计体现“海岱(指泰山)交融”的理念。请你写一段文字,说说场馆外形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3)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上联:儒家仁 墨家爱 人文精华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题)
丰富多彩的上海世博会进入中考综合性学习,给今年的中考语文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水,让考生觉得甘甜爽口。本届世博会不仅有各个国家的场馆,而且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级展馆以及专业馆,大都体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专业特色。此题就典型地体现出了浓郁的山东省人文历史特色,并且和课本内容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第(1)小题让考生对杜甫登泰山写的这句诗,做出新的阐释;第(2)小题要抓住山东的地理位置及地势特点来回答;第(3)小题涉及到了上联设计的是人文底蕴(先秦诸子百家),要求考生用山东的自然风光对出下联,只要考生抓住“一山(泰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孔子)”这一自然和人文特色,就很好回答了。
参考答案:(1)“齐鲁青未了”喻指山东自然风光秀美,社会经济发达,人文精神绵延不绝。未来发展会更美好。(2)中间凸起部分代表泰山,周围的波浪代表海洋,山海相融,突出了山东特色。(3)下联:泰山雄黄河壮自然奇观
例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夏令营创设了“见证世博”、“传承国学”、“快乐动漫”、“国际交流”等六个核心模块,意在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现在。世博会国际夏令营邀请你作为金华学生代表参加下列活动。
活动一:见证世博
(1)阅读材料,对出下联。
在世博园的浙江馆里,有一个特殊的展区,那就是经过半年时间推选出的最能代表浙江30年发展与活力的6户“最浙江”家庭。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我们金华独占了两席。一个是义乌的周晓光家庭。30年来。周家人从小货铺起家,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个拥有38亿产业的财富神话。另一个是武义俞源的俞凤法家庭。俞源村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俞家祖上就是书香门第,年近八旬的俞凤法与子孙们仍住在世代相传的祖屋里。他经常采集中草药,勤劳乐善,他的家庭是浙江乡村传统耕读文化的缩影。
上联:小货铺中创神话
下联:___________
横批:金华人家
活动二:传承国学
(2)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婺文化源远流长。夏令营的“国学讲堂”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向大家介绍金华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备选人物:骆宾王、吕祖谦、宋濂、李渔)。
示例:贯休——唐末著名诗僧,多才多艺,诗、书、画兼长。
活动三:国际交流
(3)夏令营活动中,一些外国朋友对浙江馆情有独钟。被誉为“浙江之心”的金华,风景独好。活动结束时,请你用一段简明得体的话来介绍我们金华的名胜古迹,邀请外国朋友来观光旅游。(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
此题共考查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联、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极少地方名胜古迹,具有浓厚的浙江地方人文色彩。第(1)小题要符合对联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上下联在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两相对、相近或相反;第(2)小题考生必须明确本地名人的朝代,是在哪一方面出名,并且仿照“实例”的格式来完成;第(3)小题要以金华各地的名胜为内容,语言简明得体即可。
参考答案:(1)如“古村落里飘书香”(或“书香门第传文化”、“乡村人家传书香”等意义、结构相近的都可以。)(2)如:骆宾王——初唐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吕祖谦——南宋理学家,“东南三贤”之一,被推为金华学派之祖。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李渔——清代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闲情偶寄》是其戏剧理论的代表作。(2)示例:我们金华,素有“浙江之心”的美称。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我们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婺江,还有被称为“人间奇景”的方岩:不仅有名闻天下的双龙洞,还有历史遗迹八咏楼。千年古刹传承民族文化。现代建筑折射社会繁荣。如果要细细品味我们金华的风采,还是请您到我们这里来走一走吧!
例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低碳生活”指:
(2)为本次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
(3)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80字左右)
(2010年重庆市中考题)
“低碳”这一词语,是2009年的十大流行语。所谓“低碳”,是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二
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世界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低碳”浪潮。“低碳”经济、“低碳”科技、“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已成为“绿色”的重要标志之一。命题者引导考生关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既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实践,也是对考生进行初中最后的环保教育。此题是一道综合性学习题,涉及到了对材料进行要点信息筛选、拟写宣传标语和说话三个方面的内容。解答时,第(1)小题要找出三段文字材料的共同点,回答出低碳生活主要特点;第(2)小题拟写时,要紧扣低碳这一主题,语言要既凝练又通俗,琅琅上口,易于记忆,便于宣传;第(3)小题要明确开场白的含义,开场白是“戏曲或某些文艺演出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比喻文章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是说话的一种形式,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无论是在交际场所,记者采访,各种大中小型集会,还是节目主持,演讲会、报告会等,都要用到,目的是拉近观众和活动(或节目)的距离,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便于活动顺利进行,是正式活动的前奏,当然也有一种激发观众热情的作用。回答时应该注意几点: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要做到有激情和鼓动性;要做到口语化,杜绝书面语;要善于借鉴和吸收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经验。
参考答案:(1)“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2)示例:①今天你低碳了吗?②低碳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③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④低碳,让生活更美好;享受低碳生活,不再被OUT;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节省水电讲环保低碳生活我来造;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低碳让地球解脱苦难。(3)示例1:“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最美好的家园。示例2: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希望2012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真的必须低碳!
二、解题方法指引
1 抓住语文综合灵魂不动摇。综合性学习这种试题的特点。大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或专题),把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所以,明确活动的主题,便于及时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进行快速排列整合,进行出击。而这就是综合的灵魂。到底怎样的综合才算是合理的呢?新课标准给我们做了明确的界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就是说,必须紧紧围绕着语文来进行综合,离开了这一灵魂,进行无限制的综合,是错误的。
2 注重日常积累不放松。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然后组合在一起,而这些知识不是靠临时的现场发挥,而是靠考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时的不断积累,并储存起来以备后用。不是一日之功。这是一种文化知识的积淀,涉及到知识的方方面面,只要不脱离语文这一灵魂,彼此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都是合理的,是一种典型的大语文。许多考生面对这种题,普遍觉得:看似很简单,但一旦真正做好就感到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语文的功底没有打好,只是储备积累不丰富,肚中墨水太少的缘故。
3 学会灵活运用不死板。说到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种知识,考生在平时也大都见到过。但多是一些零散的“死”知识,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把这些“死”知识理顺,使之变活,有规律可循。因此。考生必须学会如何激活这些“死”的语文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尤其是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语文,如各类应用文、不同场合下的说话、地方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广告宣传语、商店名称、手机短信、电脑文化、漫画图表等,这些宝贵的语文资源,我们大多都比较熟悉,却往往视而不见。因此,注意在平时中多加留意,主动去开发应用,实践多了,就容易对付了。说语文的外延和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就是这个道理。
4 关注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放松。准备参加中考的同学,必须要从封闭的课本学习环境中走出来,用敏锐的视野,去仔细来打量世界,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从中寻找出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并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出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当然。必须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反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