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69

[ 边建松 文选 ]   

我对课文细节的理解

◇ 边建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整体性”是一个被过分强调的概念。这里所讲的“整体性”内容较为驳杂,一般指课文的主题、结构、形式等在课文中具有统摄或贯穿作用的部分。课文“整体性”的凸显,有可能导致对课文细节的忽略。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文细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将自己归纳的关乎整体的内容交给学生记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犀利的目光,深入到文章的肌理,触及语言的内核和课文细节。课文细节包括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情节,是整篇课文的关节。教师在课堂中对细节有意识地关注和发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敏感度、课文解读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将一些细节找出来,大致分为三类,并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说说我的理解。
  
  一、 铺垫性细节
  
  铺垫性细节一般出现在小说、散文等叙述型文本中。在所有细节描写中,只有它介入事件发展当中。换句话说,铺垫性细节描写是微小的故事情节,也是对情节的细化,所以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中被忽略。另外要强调的是,从文本角度看,没有铺垫性细节的小说,是不完整的。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第三十九节:“苏艾困倦地照办了。”第四十节:“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经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这两个细节描写看似平常,却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在琼珊醒来用微弱的语气命令苏艾打开窗帘的时候,细心的学生一定觉察出苏艾的表情是“困倦”的,很显然这种困倦是因为她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当她的好友琼珊把自己所有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户外面的叶子上,急欲一窥生死的时候,苏艾表现出来的并不关切的表情显然是不符常理的,她为什么不和琼珊一样表现得更积极一些,更迫切些?在这里,欧·亨利的情节铺垫是相当隐蔽的,他把事实的真相深深埋在情节的枝蔓下,可是当我们知道贝尔曼早已把画好的常春藤叶贴上以后,一切又显得合乎情理。苏艾显然早就知道树叶看上去还在树上,当多数读者和琼珊一样迫切地把命运看成一场赌博,苏艾早就置换了底牌,满脸困倦的她把结局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
  此外,接下来欧·亨利的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值得玩味的,他描写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细节尤其如此。如果说苏艾的表情作为铺垫性细节描写还显得较为隐蔽的话,那么这个描写常春藤叶的细节在小说写作中就堪称典型一例,作者在这里已经直白地告诉我们,这一片树叶是贴在墙上,而不是长在常春藤上,也许恐怕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什么经历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之后,它仍然在那里。另外,常春藤叶的静态也是一种铺垫,关于它的色彩“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经染上了枯败的黄色”,苏艾也在最后解释说:“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看到这里我们还能不为作者巧妙的细节设置惊叹吗?还能在阅读中囫囵吞枣地生吞活剥吗?
  
  二、 体验性细节
  
  体验性细节是指作者在课文中用细节来传递生命个体对日常或特殊事件的感受(主要是心理),有极强的个性体验,一般出现在小说或者散文中。体验性细节是细节描写中比较难理解的一种,囿于年龄和个人经历,学生很难直接对课文中的体验性细节描写有直接感受,这就需要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借助自身的日常经验和阅读经验来引导。
  必修一《我心归去》第三节有“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样一个夸张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的令人诧异之处,首先在于两个数字的并举,这种数字的并举具有随意性,如果我们把它们置换成“七”和“七十”,同样不会影响表达效果,仍能表达出一种怪异感,我们要理解这种阅读中的怪异感,就首先应该认识到怪异感的背后,作者刻在骨子里的无聊和空虚。这种极度空虚的感觉来自哪里?答案在课文中:“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联系作者的自述,我们可以从他身处异地的寂寞、孤独与空虚出发,触及课文内核,即萦绕在内心,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由此看来,这个原本容易被忽略的体验性细节就像一条迂回的通道,最终抵达了课文的心脏(即中心)。
  必修二《安妮日记》(安妮):“我已经懒得答应人家,只愿歪在沙发上。睡眠能使这寂静和可怕的恐惧快一点飞逝,而既然霎时间不可能,只有靠这样来帮助它赶快过去。”笔者认为,这个体验性细节比一般课文中的体验性细节更有表现力的原因,在于一般的体验性细节中作者都在竭尽气力将强化了的自身感受转述给读者,而在此文中,小作者安妮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她故意不去正面描写恐惧带来的种种感受,独辟蹊径地用自我麻木(睡觉)的方式来作为对恐惧的躲避和反抗。这就等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拒绝体验的体验,一种新的书写方式,也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使我们借助自己的想象来揣测这个在战争中苟且偷生的女孩,在夜幕一样笼罩的恐惧中,无所适从。恐惧之外,更有对恐惧这种感受的恐惧、疲倦,所以恐怕只有课文中的细节,才能传神地体现出安妮那种复杂的感受。
  
  三、 指示性细节
  
  指示性细节是指那些虽然没有直接推动情节发展,但是,对课文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指向和示意作用的细节。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本都有值得品味的指示性细节。
  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第七节有这样一段描写:“……就是在这个楼梯间里,墙壁也刷成黄色,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第八节:“……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在文中随处可寻,一般教师都能够从中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使学生认识到,造成主人公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命运的根本原因。从作者的设置来看,这些细节描写,目的性非常明显,暗示了纳粹政府在一所文科中学灌输的军国主义教育,这样的细节出现越多,作者的暗示就越强烈。这种军国主义思想的灌输最后直接导致了主人公对战争的近乎疯狂的迷恋,在自己身负重伤、生死未卜的时候,听到炮声,甚至还抱有这样的想法:“……多么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因为有了前面的细节给予的暗示,我们在读到这主人公近乎恐怖的想法的时候,并不觉突兀,反而觉得作为深受纳粹思想毒害的主人公这样想合乎情理。作者揭示的纳粹的精神控制比有形的战争也就显得更为阴鸷。
  指示性细节也同样出现在散文之中,必修一《我的四季》第二节:“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在这个细节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两个看似寻常的修饰词,“细瘦”和“锈钝”。一般的教师可能在上课过程中很轻易得忽略了这两个修饰词的运用,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健壮”和“崭新”来分别置换?这个问题要结合课文的整体来回答,作者说:“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从这些描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在极力描写生活的艰辛困苦,洋溢了浓重的苦难意识,在这样的语言学环境之下,自然是不能用“健壮”和“崭新”来分别置换“细瘦”和“锈钝”的。
  指示性细节在现代诗歌中的出现非常多,而且也最具代表性,本文在这里无法一一举证,先以必修一《相信未来》第二节为例:“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诗歌描述的这一细节,出现出现了 “鲜花” 这一意象。从诗歌的技术层面分析,鲜花一般寓意为美好的景象。笔者认为,鲜花在这里指代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既可以解释为自己的恋人抛弃自己随别人而去,也可以指原本属于自己的美好事物,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属于别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指示性细节中某些意象的指示并不是绝对单一,有时也可以多向,前提是解读者的意会并不与课文的主题有出入。
  相反,现代诗歌中某些指示性细节中,多重意象也可能在一起来完成某个单一的指示。如必修一《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第一段:“为了歌唱,玉兰花/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有一些教师把“玉兰花”和“迎春”分开来解释,各以某个解说附之,未免有些牵强,诗歌不等于猜谜,并非每一个意象都是谜面,有一个谜底与之呼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承认意象的开放性,不仅等于承认了学生的个性,也鼓励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两个意象都指代新时代生机勃勃的人们的内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天马高中]

我对课文细节的理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