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05

  

向着明亮那方

◇ 吴 勇

  或许,我与习作教学有缘,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习作教学总是相伴左右,挥之不去。有时想刻意回避,可是,转了一大圈,却情不自禁地回到起点。冥冥之中,曾执手相教的恩师们,成为我精神中一盏盏不灭的明灯;与我朝夕相伴的孩子们,成为我实践中一个个快乐的命题,于是就有了我的“童化作文”梦想,于是就有了我千百次无怨无悔的追梦历程!
  
  一个温暖的起点
  
  1991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叫“大崔”的集镇小学当语文教师。校长让朱耀元老师带着我进行“小学作文序列训练”的第二轮实验。那一年,朱老师“双喜”临门,一是他主持的“小学作文系列训练”第一轮实验圆满结束,课题报告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二是作为一个民办教师,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有这么一位声名赫赫“重量级”人物当师傅,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刚到一个新学校,刚开始做教师,一切都那么新鲜,一切又那么陌生!每天备完课,改完作业,完成朱老师布置的“每课一得”,已经十点多了。可我一点都不感到疲倦,常常走出校门,沿着碎砖渣铺成的小路向北散散步。没有路灯,但我喜欢这份静谧。走出十几米,前面的拐弯处有了光亮,那是立在路旁的小阁楼里透出灯光!那灯光在深秋的夜里显得那样明亮,那样温暖。仰望小阁楼,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人正在伏案疾书。后来,我知道小阁楼就是朱老师的家,灯光里的身影就是朱老师。
  很快,我从朱老师的习作课上,领悟了“系列训练”的真谛。每次写作前,他总是带着孩子走出教室,或观察,或活动,或访问,在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后,再进教室进行写作指导。在他的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自然朴实,孩子们写作轻松愉悦。夜晚,我再从阁楼的灯光下走过时,心里竟像孩子一样充满了期待,明天的作文课,一定会更精彩!想到这,一股温暖涌上心头。几个月后,我们实验班的孩子都喜欢上了作文,并且有四五篇习作发表在《小学生学习周报》、《小学生作文》等报刊上。
  终于在一个寒夜里,我走进了阁楼的灯光里。我拿着一篇刚刚写好的教学论文,在朱师母的引领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了朱老师的小阁楼。一进门,仿佛进了一个书的世界,小阁楼的四周围着低矮的简易书架,上面挤满了书。在阁楼的中间,放着一张木桌,桌上除了一盏台灯,便是不少本翻开的书。朱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正坐在书堆里翻阅着。朱老师看到我,连忙起身让座,并亲手给我倒上一杯热茶。温暖的灯光下,手捧着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看着朱老师在我文稿上的增删,听着朱老师热情的点拨,我的周身血液似乎都要沸腾了!几个月后,这篇长达四千字的稿子竟然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我忍不住搂住朱老师的脖子跳起来!
  从此,我成了夜晚阁楼上的常客。灯光下,我们一起交流习作教学理论,一起探讨实验的思路,一起设计习作教学案例,一起修改课题研究论文。开始,我虚心地倾听;渐渐地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来,我们便有了争论。可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朱老师的精心预设,他对我的“狂言”似乎早有心理准备,总是呵呵地笑着,甚至还作出“让步”!当我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从阁楼里走出来时,心里仿佛长了翅膀,涨涌起了飞翔的感觉!再回首阁楼的灯光,它仿佛是我心头燃起的火焰!
  第二年的春天,朱老师接到盐城市教研室的通知,要我校准备一节习作课,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观摩活动。朱老师毅然决定让我执教这节课。一个毕业不足两年的教师,连县级公开课都没有上过,就到大市去“亮相”,足见朱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待。紧接着朱老师便和我忙开了,选择内容,设计教案,阁楼的灯光一亮就是大半宿。教案定下来了,可是我们为教具发愁了!因为90年代初,还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电教手段仅靠 “投影仪”和录音机。可是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中的看图作文《小气象员》,需要创设一个刮风下雪的情境。“刮风”好办,朱老师骑自行车冒着大风,从县广播电台的熟人处找到了音响资料;可是“下雪”还没有着落。上课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朱老师让我只管准备教案,其它事不用操心。第二天一大早,朱老师敲开了我的宿舍门,禁不住叫起来:“小吴,看看我做的‘下雪器’”!只见一块圆形的白铁皮上布满了小孔,铅皮的中心嵌着一个马达。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我知道阁楼的灯肯定亮了一夜!我当即搬来了投影仪,打开灯泡,开动马达,只见雪白的墙壁上“大雪纷飞”!课上得很顺利,并且赢得听课者好评,朱老师的“作文系列训练”从此在全市铺开了。事后,师母告诉我,朱老师为了做好这个“下雪器”,拆掉了家中唯一的电器——电风扇,在阁楼上敲敲打打忙了一夜!
  阁楼的灯继续亮着,我依然行进在这温暖的灯光里。一年后,朱老师被转为公办教师,两年后,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专著《小学作文系列训练》也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了,我也被县政府命名为“水乡教坛十杰”。可是朱老师积劳成疾,不幸患上了肝癌,尽管县里乡里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还是没有留住他宝贵的生命。大家都说,朱老师是累死的!
  阁楼的那盏灯从此灭了,可是我心中的那盏灯依然亮着,并且一亮就是十年,如今还是那么明亮,那么温暖!
  
  一种向上的姿态
  
  996年秋天,我调入建湖县实验小学,因此结识我的第二任老师金加锦。她也是特级教师,尤其是习作教学方面,在盐阜地区算得上是一位专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曾在盐城北五县小学教学研讨会上聆听过她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充满对话意味的课堂氛围,巧妙的读写视角,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孩子,也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听课者。一时间,课堂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将执教者、儿童、听课者裹挟其中,我分明感受到心底有一股力量正在向上生长!
  有幸的是,我成为金老师“生活作文” 研究团队中的一员,更有幸的是能经常走进她的课堂,感受她的魅力。在我眼中,金老师的习作课非常有“魔力”,她能将每个孩子的写作热情调动到极致:充满悬念的开场白,动感鲜活的课堂活动,扎实有效的写作指导,多层面的互动点评,两堂习作课就是这样一气呵成,置身课堂的孩子总是那么乐此不疲。曾经对写作“望洋兴叹”的孩子,到了她的班上不久,就会疯狂地爱上写作,就会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作品,金老师就是这么神奇!坐在她的课堂上,你就会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当然,让我感受更多的是金老师那颗饱满的童心。记得在盐城市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研讨会上,安排我执教一堂“生活作文”实验课《让地球妈妈更美丽》,一轮试教下来,金老师突然对我说:“你的头为什么总是昂得高高的?注意呀,你面对的是孩子,你的目光要和他们相遇,要和他们交流!”从那一刻起,我领悟到课堂交流须心心相印!在接下去的几轮试教中,金老师又对我说:“老师的教学话语要轻柔,要有变化,让孩子听了既感到舒服,又不产生疲劳!”这些教学细节我从未关注过,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好教师心中眷顾的永远是孩子!研讨活动在东台市实验小学如期进行,在走向教学现场的那一刻,金老师再次叮嘱:“记住,目光要凝视着孩子,倾听孩子的发言不妨躬下身子,语速不要太快,要把每句话清晰柔和地送到每个孩子的耳中!”与其说这是我上的一堂习作课,不如说是金老师给我上的第一堂“儿童课”!她在我的精神深处注入了“儿童”的种子,在以后的教学中使我对“儿童”有了更多的关注。
  2001年11月,我接到《江苏教育》编辑部许元新主编的电话,他要我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执教一节观摩课。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已经身为校长的金老师时,她不假思索地说:“还是上习作课吧,经过这几年的磨炼,或许更有把握些!”确定内容、备课、试教,金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大到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小到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为了确保教学的可操作性,她总是以儿童的课堂表现作为取舍标准,她不断地说:“生活作文,就是构建适合儿童生活的作文,如果习作课堂上儿童不适合,不适应,那就是教学设计的失败,教师指导的失策!”那段时间,我和她讨论教学设计、教学细节常常到深夜,但是年近半百的她依然精力充沛,或示范、或点拨,一言一行、一颦一蹙,丝毫都不马虎!颁奖会在海门市实验小学进行,上课那天,她放下繁忙的行政事务,驱车数百里赶到海门。课一结束,她没有过多地予以赞扬,而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细节进行推敲:“那个孩子的发言很精彩,可是你的评价语没有到位,对下面孩子没有起到鼓动作用!活动时间控制得不太好,应当再紧凑些,给孩子的写作多留点时间!”寥寥数语,将我刚刚升起的自大情绪抚平了,使我产生警醒:在儿童写作研究的征途中,我才刚刚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以后的几年里,在金老师的精心指点下,我还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在浙江温岭举行的全国部分省市习作个性化教学观摩活动、盐城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不负众望,都获得了一等奖。与此同时,我们还一起开发了《合作添画赛》《商标展评会》等多个“生活作文”的经典案例。2002年12月,我和金老师合作的一篇洋洋万言的经验文章《让作文充满生活的阳光——建湖县实验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一瞥》发表了《江苏教育》“独家策划”栏目上。
  在建湖实小工作的八年时光,应当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因为有了金老师的真切关注和悉心指导,我对儿童写作有了更多的实践和认识,我的语文教学素养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这对我以后的“童化作文”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铺垫。
  
  一个美丽的梦想
  
  2004年9月,我举家来到海门。一个美丽的梦想在这里悄然萌发。
  这一年暑期,我在南通师范学校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年过花甲的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登台演讲,一个个关于儿童的故事,一个个关于儿童的情结,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学员。而学者李庆明关于儿童教育哲学的讲座,则从理性层面给听课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从爱伦凯的《儿童世纪》到蒙台梭利的《童年秘密》,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将我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领域。正是这个特别的暑假,我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习作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索,那时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在我的精神深处不断酝酿,最终喷薄而出,这就是“童化作文” !
  当我将“童化作文”这个命题与周益民老师商量时,周老师给了不少积极的建议;与此同时,我又把“童化作文”研究思路发给了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周先生热情地给“童化作文” 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路径;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还帮助我对“童化作文”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推敲。名家的认同和真诚关注,使我对“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的“童化作文” 研究有了充足的信心。
  “童化作文” 研究首先从我的班级开始,从具体的课程开发入手,当《秋天的“雨”话》《鸡毛毽飞起来》《忙趁东风放纸鸢》《藏在名字里的秘密》等一系列充盈童年意味的案例陆续完成后,从一颗颗飞翔的童心里,从一篇篇精彩的童言中,我开始对“童化作文”教学的真义有了进一步的体认——“童化”是写作主体的“融化”,让儿童成了一份习作资源;“童化”是写作内容的“活化”,让写作成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童化”是写作方式的“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交往;“童化”是写作情趣的“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生命意识;“童化”是写作生活的“优化”,让师生在写作过程中建立了真正的对话。通过几年的探索,我的“童化作文”梦想逐渐清晰起来:
  它营造了适合儿童的三种习作生活。“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的丰盈而温润的“母体”。
  它建构着适合儿童的三类习作课程。一是“自然习作课程”,以大自然为载体,以观察、感受、体验为主要路径,建构起“赏春”“追夏”“品秋”“闹冬”等四个自然习作主题;二是“文化习作课程”,以地方习俗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富有文化特征的习作课程资源;三是“活动习作课程”,以游戏、实践活动为课程的建构载体,以参与、展示、评比为主要路径,构建富有童真童趣的习作活动主题。
  它创造出适合儿童的四项表达方式。一是互动式,建立“快乐联动”的言语分享机制,以儿童为言语中心,以儿童的生活圈中的他人为辐射对象,以儿童的习作为交往媒介;二是倾诉式,就是为儿童这种内在的交往需求而建立应答机制,在儿童心灵与周围世界构建一条言语通道;三是内化式,儿童与周围世界存在着共生关系,常常使儿童化物于己,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使儿童化外于内,实现“言”与“意”自然转化;四是外展式,给儿童的想象力最大的展示空间和舞台,让每个儿童在言语交往中经历一场“头脑风暴”,从而让儿童“诗意地创造着,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在寻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收获着美丽和精彩: 2006年,“童化作文”项目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充盈生命活力的习作课程——“童化作文”资源开发点击》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论著评比一等奖,《“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获得江苏省2006年“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一等奖,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杂志后即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转载,2007年1月,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会刊《作文教学研究》杂志,以我作为封面人物,以整个封二版面,对“童化作文”研究进行了专题报道。2007年9月,《湖南教育》以“童年里的作文与作文里的童年”为话题对“童化作文”进行了专题策划。 2006年,海门教育局将“童化作文”作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2007年12月,海门市教研室对“童化作文”组织了全市的专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2008年5月,南通教育科学中心在我校举行以“童化作文”为主题的习作教学研讨活动。几年来,我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关于“童化作文”的研究论文、教学案例23篇。一个美丽的梦想正逐渐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现实场景。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因为在“向着明亮”的漫漫征途中,有许多美丽而敞亮的童心和我同行,与我共同成长;因为在那“灯火阑珊处”,有许多像朱老师、金老师一样的专家、同行用最深情最温暖的目光凝视着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向着明亮那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