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63

[ 申咏梅 文选 ]   

以情激情,以趣导趣

◇ 申咏梅

  这是我的一堂公开课,教室的后面和走道上坐着我的同事。《背影》这篇课文,我已是第三次上了,重难点的把握、知识点的处理对我来说已是轻车熟路:感知情节——感悟形象——提炼主旨——拓展延伸。为了出点亮色,我在感悟形象这一环节精心设计,请学生带着自己心灵的摄像机走进课文,捕捉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镜头,并说说选取的镜头有怎样的感人之处。这一设计带动了全文的学习,学生用这台“摄像机”选取的镜头很是精彩:有学生选取到的镜头中全是黑色:黑布小帽、深青布棉袍——有孝在身的父亲内心承受着母逝、赋闲的双重压力;有学生选取了文中对父亲背影的四次描写: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每一次的背影描写都是作者对父亲的爱的一次体现和升华;有学生选取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年迈而蹒跚的父亲,心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煞费苦心地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有学生选取父亲简单的四句话——简简单单、并不漂亮的几句话,但其中蕴含了父亲对远行儿子深沉的爱;有学生选取作者的三次流泪——特别是后两次流泪,望父买橘的感动之泪和再现背影的伤心之泪,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爱;有学生选取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片断中“我赶紧去搀他”这个动作特写——这个“搀”字真诚表现了儿子对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感念之情;更有学生选取文末“我”读信再现背影的情节——长大成人、已为人父的“我”对年老父亲的怜爱之情……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精彩,课堂氛围活跃,有几次让听课老师都不禁鼓掌。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我相机从语速、感情把握等方面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赏析了动作描写,对动词运用的表现力进行重点品味,分析了课文抓住父亲的背影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了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
  时间已过去三十五分钟,一切大致按照我预设的教学程序走来,我的心中很是得意:不出意外,我这堂公开课一定是成功的。接下来进入了拓展延伸环节,我给本课这一环节定位为“回归生活感恩父爱”。学生能从课文中精妙地选取感动自己的镜头,能领悟到父爱子、子怜父的感情,特别是重点语段的品读要到位,我想这个环节应该不会有多大难度。
  我这样开始这一环节的教学:作者朱自清以他的敏感捕捉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深沉的父爱子、子怜父的感情,这种感情让我们为之动容。人们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之下渐长成人。我们与父亲之间也有许多故事浸染着爱,这些生命中的点滴伴着我们成长。你对父亲的爱有没有过深切的感受呢?父亲对你的爱有没有让你感动过?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本课以小见大的写法。
  问题提出之后,我给了学生五六分钟的思考和语言组织的时间,也巡视了一下,大部分学生都是有话可说的,有的同学还在笔记本上打起了草稿。请大家停笔之后,我请准备好的同学来回答。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只有两个同学举手,而且手举得很低。我不觉紧张起来,以我的判断,这应该不是这个班的学生的真实水平。先请一个同学说,再加以引导吧,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喊了一个举手的同学回答,她在站起来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有些异样:面露难色,而且眼睛老是盯着那些听课的老师。她回答问题之后就更让我诧异,她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有一次我爸爸带我出去,为了不让我被车轧到,他自己用力上前被车撞了。”爸爸为了自己被车撞了,在她的叙述中却是如此的轻描淡写!鉴于她是第一个发言,我请她先坐下,再请其他同学发言。接下来我有意请了一个有这方面能力的同学来说,上学期在一篇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通过写父亲为给他买一把稍上档次的小提琴卖掉了自己珍藏十多年的一块手表的事,来表现父亲对他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的满足,进而表现父爱。父亲在与母亲离婚后一个人带着他,瞒着自己在雨天骑自行车外出卖掉心爱的手表,父亲接自己回家的路上为买小提琴父子间的亲切交流,自己在心里对父亲的慢慢理解……文章很感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能如此深领父亲对他的期待!我当时很受感动,并把这篇文章推荐发表了。他站起来,努力地想了想,说:“我的父亲对我的爱不仅在物质上,他还对我要求很高。”完全词不达意,还有语法错误!教室一片安静,我顿时冷汗直冒。不能就这样结束!我迅速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感忽至——也请同学听听老师心中的父亲。可是时间已经完全不能容我做精心的准备了,我就边想边讲:“我的父亲是很爱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但他从没有多数农村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事就是看我在学期结束时带回家的奖状。父亲拿过奖状一张一张地看,就像农人在数钞票,一脸的满足。我上高中了,成了当时村里第一个上高中的女孩子。因为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学,父亲卖了两只羊给我买了崭新的自行车。第一次去上学,父亲帮我推自行车送到大路,说了句‘到学校好好学’。就站在路边看我,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期待。我考上大学了,要来省城上学,父亲为我的学费东挪西借。因为要节约用钱,父亲不能送我来省城,临上车前,他还是一句话‘到那边好好学’。一脸的骄傲和幸福……”我说这段话的过程中,我看到学生点头的动作,肯定的眼神,于是就及时打住,再请同学们来讲。接下来,情况发生了逆转,一多半同学举手要求发言。因为前面耽误了一些时间,我只请了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运用细节描写,讲述了一次自己晚饭时不小心将鱼刺卡在喉咙,父亲如何在夜晚辗转多个医院的故事,表现父亲对自己真切的爱。另一位同学讲述父亲在妈妈出差的日子里,既要照顾远在城北生病在床的奶奶,又要照顾在城南上学的体弱的自己,写出父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爱。两例选材虽老套,但学生的叙述中充满了感情,特别是后一位同学讲到大清早醒来看到照顾完奶奶又赶回来给自己做饭的父亲时,已经眼含热泪……
  听课的老师中又有人鼓起了掌,我的心忽而轻松了许多……
  课后评课时有老师说在最后环节的处理中,学生其实是不愿说,老师能及时想办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比较完整而顺畅。我觉得评价是比较恰当的。这节课最后这一环节教学中,我在课前的备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公开课上学生本来就不太愿意说自己,何况是家事!出现了冷场后我迅速做出反应,投入真情诉说自己的父亲以激发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有兴趣去说,达到了目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在学生情绪不高的情况下,教师积极、主动掀起情感的高潮更显得重要。我曾看过于漪老师的几堂实录课,教师的激情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教师的兴趣引导学生,学生的上课兴趣和效率自然高。所以说,课堂上教师饱满的热情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情。另外,新课程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课堂的动态生成和教师的课前预设之间就像舞台演出和剧本之间的关系,演出前的剧本是死的,但舞台演出是活的。一台剧好看不好看,不是剧本能完全决定的,还要看演员在舞台上如何运用技巧,相时、相机处理好剧本。所以说,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是密切关联的,课堂生成的效率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课前预设的质量,教师的课前备课中对所学习内容要有清晰的思考和判断。课堂上,教师要对备课内容作灵活处理,要满怀激情融入课堂,这样才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才是闪动师生灵性的“活”的课堂。从这堂课中,我感悟到教学中不仅要关注预设(认真备课),更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投入教师的感情,引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学会生活,领会关爱,懂得感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上新河中学]

以情激情,以趣导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