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64

[ 吴寅虎 文选 ]   

豪放客的断肠情

◇ 吴寅虎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1)宣城,今安徽宣城县。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时,正是杜鹃鸟啼的时候,故名杜鹃花。(2)子规,即杜鹃鸟。因鸣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3)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总称。三地均在今四川境内。
  
  李白的诗一向以豪放飘逸见称,而这首诗却写得沉郁深挚,抒发了一个豪放客的断肠情。
  诗人在迟暮之年流落江南,寄人篱下,身染疾病,晚景凄惨。于是,浓重的乡思袭上了诗人心头。诗人在宣城见杜鹃花开,触景生情,睹物思乡,联想到幼年在蜀时常见的杜鹃花,引起了他对故地的回忆和眷念,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耐人寻味,意旨无穷。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蜀国”和“宣城”相对,从“蜀国”到“宣城”,突出了空间跨度之大,诗人流落他乡,是诗人乡愁之浓的主要原因;而“曾闻”与“还见”相对,突出了时间的跨度之长,按照常理,诗人应先写宣城,后写蜀地,应在宣城思念蜀地,但诗人笔锋一转,从“蜀国”着笔,更突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将自己此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符合思乡人的心理特点。
  前两句叙事写景,语言朴实,平淡无奇,然而此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没有“杜鹃花”“子规鸟”这情感的触发点,便没有了下两句的抒情。前两句是一个铺垫,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为下文的抒情蓄势,诗人的感情是自然的,十分平静,如叙家常。但他选取的意象——杜鹃,又名子规,谐音“子归”,本身就能引发人们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于是在诗的第三句,诗人感情趋向澎湃,趋向高潮,“一叫一回肠一断”写出了一种撕心裂肺之感,令人觉得漂泊之苦、思乡之愁如漫天浓雾扑面而来。三个“一”构成复字,以一代万,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形象的动作,将无声的倾诉化为有声的呐喊,并且让人感到一股浓重的乡思在天地间无限地绵延,能激起所有飘零之客、异乡之人的共鸣。
  而本诗尾句“三春三月忆三巴”则更收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抒胸臆,感情率直,却水到渠成,前三句是诗人感情的堆积,到此喷涌而出,读者也如喉中骨鲠一吐而后快。这一句除了将诗的感情推到最高潮,还从形式上照应了前句,用三个“三”形成复字,与前句三个“一”相对,对仗极工,显示出动人的节奏感和浓郁的音乐美,在表达情感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痛。“三春三月”突出了时令美好,而“忆三巴”则是痛苦的,“三春三月”与“忆三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乐景衬哀情,倍增乡思之愁,且“三巴”呼应了开头“蜀国”,既避免了重复之嫌,又兼顾了押韵之需,突出了形式之美,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全诗语言平白如话,却意旨无穷,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率直自然。虽然诗人的主观情绪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却无一点矫饰之意、斧凿之痕,有“清水出芙蓉”之妙,可谓语浅情深,浑然天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高级中学]

豪放客的断肠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