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成性,而这种生成性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发生重要变化的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践先进的理念。这中间,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思考的一个对象。我们认为,该理念下的多媒体运用必须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造情感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情感体验。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因此,使用的多媒体也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能够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充分统一。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与文章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自由对话,教师就必须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三、 生成对话兴奋点,提高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具备的“模糊性”和学生性格、个性、阅历的不同,语文课堂具备一个显著特征,即学生的兴奋点多,包括对文章的质疑,也包括学生获得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是提供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对话的很好的契机。语文课程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需要进行对外的扩展和延伸。而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来体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文化积淀。因此,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课件,更加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准备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进行板块模式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具有生成情况随时调动其中某一部分的资料,或者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呈现其中的某一内容,也可以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充实到课件之中,这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成了课堂对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了选择与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四、 凸显语文对话特点,增加生成性因素
在我们见过的许多语文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个按钮摁错了,导致整个过程得重新来一遍,或者执教者只能请电脑高手现场指导和操作。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课件制作得过于严密,过于预设,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课件显然是不适合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
语文课堂对话的特点为生成性,即对话的话题、对话的进展过程、对话的结果等等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完全决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并进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和过程、方法。这就要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不应该将它制作得很严密,要在课件运用中留出一定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增补删除相应的内容,让多媒体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不让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对话受到制约。
综上所述,在对话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很重要的,但使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运用,找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协调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运用的关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