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46

[ 孙开祥 文选 ]   

例谈生活资源教学的开发

◇ 孙开祥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教学时,我们要以课堂为起点,有效地开发这些生活资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不断体验生活,丰富情感,完善人格。
  
  一、 链接自然资源,激活语言
  
   “关心自然”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宇宙万象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课程应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由此产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在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他们往往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在学习《小露珠》《云房子》《燕子》这类课文时,指导学生在课前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通过观察去认识自然,扩大视野;在课堂上内化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把自然事物“搬”进课堂,激活学生潜在的生活积累,比如教《石榴》时,我特地买了几个大石榴,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学生品尝石榴品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体验,对语言的感受就是鲜活的。
  有的课文内容虽然描写的也是自然事物,但由于离学生太远,学生的感触只停留在文字上,如《庐山的云雾》《九寨沟》《黄山奇松》《三亚落日》等。教这类课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放映这些绮丽壮美的景色,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融入课文之中。继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中描绘的美景,展开丰富的想象,甚至可以让他们一边读优美文字,一边动手作画,或者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美景,使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
  
  二、 捕捉社会资源,加深体验
  
  “关心社会”也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影子”,但其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无法获得与文本等同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开拓社会性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增强生活的感性认识,从而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1. 展开历史画卷。在教材中有许多历史类文章,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卢沟桥烽火》《虎门销烟》等,教学时,要以有限的课文资源为切入点,拓展学习《三国演义》《水浒传》和抗日战争、鸦片战争这两段历史,把教学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展开,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历史画卷中。
  2. 探索科学世界。《航天飞机》《水上飞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维生素C的故事》等课文蕴含着先进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资料,专题研究学习、实地调查采访走进科学世界,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以适应未来科学社会。
  3. 联系日常生活。语言文字虽是一种抽象符号,但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教完《学会查“无字词典”》课文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在操场上寻找成语。有的学生在花坛里找到了“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有的学生在树丛中找到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回到教室后,等同学们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叫道:“这就是鸦雀无声”。这样就让学生们在笑声中掌握了“无字词典”的真谛。又如学习《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一文,教师顺势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回忆一下这五年的小学生活,你有没有做过这种幼稚、可笑的事呢?”这一问开启了学生的记忆闸门,由于是经历过的事,学生谈起来特带劲,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文本发生“碰撞” ,在交流中学生加深了体验,学活了语文。
  
  三、 挖掘人文资源,塑造人格
  
   “关心人文”更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人性精华,人情意蕴,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挖掘这些人文性资源,让学生同真善美对话,接受熏陶,升华精神。
  1. 感悟人生真谛。《滴水穿石的启示》《最佳路径》《诚实与信任》等课文或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或揭示处世的原则,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又如《一路花香》这则寓言故事,故事朴素而含义深刻,其感悟主题是: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任何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样的主题对我们现时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在的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在宠爱中长大,遇到挫折和困难往往一味的颓废,当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则会沾沾自喜。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只是就文论文,揭示寓意后就大功告成的话,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就会成为“浮光掠影”。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两个话题让学生交流:“一,也许你在班中是个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想……二,长大后,也许你在一个普通的岗位上是个不太出色的工作者,想起小学时念的这篇课文你会想……”这就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在集体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产生感悟,真正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挑刺去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体验人情意蕴。如果说一个人的智慧既包含科学智慧又包含道德智慧,那么两种智慧都需要情感支撑。像《老师,您好!》《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大海中永生》等情感类文章,就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之中,与教材作情感交流,并激发起情感共鸣。例如一位教师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影片,学生从片中看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邓小平去世后举国上下哀悼的悲壮场面,再联系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许多学生眼含热泪,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邓小平和人民群众的血脉关系和他的人格魅力。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的、难忘的。
  还有像《军神》《钱学森》《徐悲鸿励志学画》《诺贝尔》等描写人类精英的文章,学生的学习更不能局限于教材,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学生对他们崇敬和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并立下了向他们学习的远大志向。
  语文教育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生活,生活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学生真切感受自然、社会,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语文教学因此而拥有了生命的灵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青墩小学]

例谈生活资源教学的开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