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某地区的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担任评委工作。这次评优课采用的是“同题赛课”的方式,所有参赛者执教的内容都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孔子游春》。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所有的执教者在教学课文中“赏春景”这一部分(即课文第二自然段)时,都是只注重让学生感受其风景美,通过课件展示或者直接播放一段相关的春景录像,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最后再读一遍这段文字,“赏春景”部分就算教学完了,而对于这段文字的语言美却置之不理。
毋庸置疑,泗水河畔的春景是美不胜收的!但是,我们就只能通过录像等手段让学生感受这怡人的春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怡人的春景吗?难道这段文字就仅仅是风景美吗?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中所描绘的春景我们不能只是通过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去感受,那太直白了,那样感受到的美也只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去好好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去感悟一下它的语言美,用语文的方式去欣赏美丽的春景,因为其美丽的春景正是通过这段优美的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是以这段文字为载体的。试问,如果不是这段优美的文字描写,其怡人风景又从何而来呢?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孔子游春》中“赏春景”的这段内容吧:“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真是一段精彩的文字!“青青、习习、翩翩”这些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是那样生动形象,“飘逸、眸子、絮语”这些用得极为准确、传神的词语(“飘逸”是指迎风飘飞,飘得有种美感;“眸子”是“眼珠”的意思,是“眼睛”中最有神采的部位,更能突出“大自然”这位母亲的亮丽;“絮语”更能表达“大自然”这位母亲的慈祥)……
是呀,泗水河畔的春景的确很美,可是能将这美景跃然纸上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呀!我们为何只是用直观的视觉效果去让学生赏春景呢?我们为何不能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去赏春景呢?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欣赏其语言美,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这段文字,要求把字音读准,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如“普照、桃红柳绿”等);之后再让学生默读,边读边找出其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体会这些修辞的运用有什么好处;接着设计一个比较词语的练习(“飘逸”和“飘动”、“眸子”和“眼睛”、“絮语”和“话语”),并要求学生分别将这些词语带进去朗读,在朗读中比较揣摩,从而领会其用词之传神、语言之精美;然后我们可以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曾欣赏过的春景,之后播放《江南春色》的伴奏音乐,让学生放开声去读读这段文字,再次走进美丽的泗水河畔,欣赏那令人留恋的春景;这么美的语言怎能不背下来?因此,我们还应及时地指导学生当堂背诵……试问,学生在赏析了其语言美之后,又怎能不感受到其风景美呢?
笔者认为,风景美可以用眼睛欣赏,但更应该用心去欣赏啊!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