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现今困扰都市居民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表现为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这种“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副产品。而在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恐怕就是城市里高楼林立,通风能力被大大削弱,从而形成了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热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少部分学生侃侃而谈,大放异彩,他们对授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个个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成为课堂上的小“明星”。甚至于有教师这样夸赞道:“课堂因为有了他(她),精彩许多!”这部分孩子的确很精彩,他们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积极性高,能力明显高于一般孩子,后进生更是对他们望尘莫及。所以他们自然得到了老师的青睐,包揽了课堂的发言权,课堂因为他们而亮点迭出。可是,冷静看来,他们难道不正是我们目前课堂中的“热岛”吗?他们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的掩盖与抑制的现象,难道不正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热岛效应”吗?几个孩子对教学提问的垄断,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教学空间。在他们与授课教师的一问一答之间,课堂的空间被这些精彩划分出颇为尴尬的格局:小部分人“演戏”,大部分人“看戏”;小部分人“清醒”,大部分人“沉睡”。学习能力较弱的后进生,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不难想象,若任由发展,课堂“热岛效应”的直接后果将是教学最终走向两极分化。大部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将被抑制,参与教学的权力被剥夺,这样所谓的精彩课堂其实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换来的。
产生课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 “热岛效应”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尤为突出。从教师心理角度分析,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顺利,满足于课堂教学“我问你答”的精彩,沉醉在少部分学生的出色表现中,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沦为教师与好学生作秀的舞台。
2. 教师心中仍然“以教定学”,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为完成教学设计,把教学的最终目的归结于教学环节的完成。而学生的学习障碍、学习困惑却被遗忘。漠视生成,只能导致“热岛”的产生。
3. 教师缺乏对学情的预设与分析,不能够兼顾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衡量学生的标准过于统一,“一刀切”地对教学进行定位,从而造成教学目标的缺失与偏颇。教师心中没有“面向全体”的概念,眼中只有高举手臂的尖子生,对大部分学生漠视,只关注突出的“点”,忽略了“面”。因而课堂上出现了感悟力强者摩拳擦掌、语惊四座,弱者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热岛”怎能不形成?
解决课堂“热岛效应”已如同解决城市“热岛效应”一样刻不容缓。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改善呢?
1. 教师要剔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淡化作秀的心理,让“自然之风”为课堂降温。
那些犹如精心包装过的表演似的公开课不应得到掌声和赞誉。眩目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导语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把教师打造成教学的明星。一举手、一投足都套上表演痕迹的教师只会把课堂当做舞台。他会沉醉在与学生的行云流水般的配合中不能自拔,他会在少部分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中迷失方向。课堂因为教师的作秀而高热不退。教师不能把公开课当作自己“一举成名”的机遇,而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当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甘心退在一侧期待学生的腾飞。自然、清新的教学风格会让课堂上涌动着春风,催出学生智慧之苗,绽放创新之花。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很多老师都听过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薛老师的教学设计看似简简单单、波澜不惊,但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却总是真真切切、心潮澎湃。课堂上,薛老师朴素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索,台下的孩子们人人参与、争先恐后。即使有的班级学生教学初始还比较沉闷,但不一会儿,就像是被薛老师唤醒了一般,个个侃侃而谈。其实,仔细研究一下薛法根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不难发现,他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甘当配角”的精神,教师的“退一步”换来了学生发展的“海阔天空”。这样的课堂没有封闭的“热岛”,处处春风拂面。
2. 教师要“目中有人”,让“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深扎在心中,关注生成,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教学绿地”。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应当深入教师的思想深处。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变“走教案”式的教学为“以生为本”的教学。关注生成、关注学情。
做老师的总是喜欢顺畅的课堂教学,不喜欢被“意外”所打搅,唯恐扰乱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害怕因此而措手不及。我却不这么认为,课堂本来就充满变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理当俯下身子听听学生的声音,由学生的领悟、联想、发现而产生的困惑、迷惘,正是教学中最应关注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少一些预设的、一成不变的规范,多一些活力无限、意外生成的精彩!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树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段文字选自苏教版第七册的课文《第一朵杏花》,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为了准确了计算清明节的时间,认真观察第一朵杏花绽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并希望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上述这小节,是全文的过渡段,是由竺可桢第一年观察第一朵杏花未果后,自然引入第二年观察的过渡。
教学时,教师按照既定教学计划的预设,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们通过读文、想象,都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生1:“我认为‘吹醒’用得最妙,我仿佛看见了柳梢上绽出的点点绿芽,就像是眼睛一样,正好奇地看着春天呢!”
生2:“我最喜欢‘吹皱’这个词,微风拂过,水面必然荡起圈圈细纹,多像被‘吹皱’了一般!”
生3:“‘吹鼓了花苞’也妙,花苞鼓鼓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好像要裂开了似的。”
生4:“王安石的诗中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儿的‘吹绿了小草’不也很生动吗?”
……
课堂氛围融洽、活跃。正当教师准备见好就收,让学生们再有感情读读以进入下一教学过程时,“老师,这段话有问题!”一个男孩子突然急切地喊道, “老师,我觉得这段末尾的句号应该改成省略号。因为春风一吹,万物复苏,不可能只有这四样事物发生变化!”他说得十分坚决。其他学生,还有教师都陷入了思考。是的,换成省略号的确更恰当些。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教师一边拍手赞叹他善于动脑筋,敢于给教材挑刺,一边飞快地开动脑筋,想着下面该如何进行教学。突然,她心中有了一个设想。
掌声平息后,教师说:“既然这位同学为我们打开了思路,那么大家根据自己在春天观察到的景象,还能进一步地丰富这省略号,补充这段话吗?注意在表达时也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
此言一出,学生们再次沉思。一会儿,第一只小手举起,然后第二只、第三只……越来越多。
再听听孩子们的句子,更让人惊叹。
“春风吹红了小朋友的脸蛋。”
“春风吹化了小河里的冰。”
“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小动物。”
“春风吹开了花儿的笑脸。”
“春风吹跑了空气中最后的寒意。”
“春风吹走了人们厚厚的冬衣。”
教师听着,快乐着,享受着这意外的精彩。
这样的生成涌动着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教师果断地顺学而导,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这样的生成精彩,怎能不让人心动?
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是教师向课堂投射的阳光、播撒的雨露,所有的学生必然在这样的“课堂绿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3.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大气候环境”。
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民主、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教师应该精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课堂“大气候环境”。我们的教学应当关注全体学生的知识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调控课堂的节奏、把握教学的局面——不仅在教学中关注师生互动,还要关注生生互动,让学生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老师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再“讷于言”,不再被牵着鼻子跑;学有余力的孩子能宽容地对待同学的发言,自己在适当等待的过程中更缜密地思考问题,剔除浮躁。简言之,让后进生在“扶一扶”后迈开成长的步伐,让好学生在“按一按”后迎来成熟的时机。
《清平乐 村居》中有这样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此句一个“醉”字,是辛弃疾画龙点睛之笔,这个“醉”可不简单。它既是乡间老夫妇小酌微醺情态的白描,又是一家人和乐融融的自在陶醉心态的蓄笔。既是词中所写之人的“自得其醉”,也是词作者目睹之后的“感同其醉”。如果强行拔高要求,一刀切地生硬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领悟到这层意思,可能会造成大部分学生选择沉默。所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意在借优生之智慧火花点亮其他学生的心灯。
师: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在用乡音亲热地交谈。
师:从哪个词看出?
生2: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3: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生4: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生5:特别是一个‘媚’字,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
师:对啊,他们刚刚喝了点酒,悠闲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哪个词让你看出他们刚刚喝了酒?
生6:醉。
师: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7:还可以是陶醉。
师:陶醉于什么?请你读读全词,说出你的感受。
生8:陶醉于眼前的美景。
生9:陶醉于在望的丰收、幸福的生活。
生10:我认为陶醉的是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手巧,小儿子的可爱。 醉的是他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宁。醉的是周围优美的环境。
师:他们可能交谈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乡村景、农家事、亲 人情。
师:你能体会出他们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答:悠闲、愉快、幸福、满足、惬意、舒适……
师:尽管生活不算富裕,日子可能过得比较清贫,但是幸福不就在这看似平淡简单的生活之中吗?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他们陶醉在自己的这份幸福中。你能将老俩口此时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自由读,汇报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大家看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呢?同桌互说。
师:假如此刻你到了这样的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感受略。)
师:辛弃疾一定也像你们一样有这么多的感受,于是在他的笔下就有了这首词。再读全词。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醉”字,你说只有老爷爷老奶奶醉了吗?
生:还有作者陶醉了、迷醉了,诗人他忧国忧民,虽然遭受打击,但是心系国家和人民,见到眼前的情景,会想到金兵入侵,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要是没有战争,那里的人们也能过上安宁的生活,那该多好!
生:还有我们也沉醉在其中。
不难看出,学生的理解是有层次的。从“酒醉”到“陶醉”,从“他醉”到“我醉”,对诗的理解逐渐深入,而又自然轻松。有弹性的问题设计,能给每个学生一次“跳跃”的机会,实现相对于自身的飞跃。
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都不容忽视,分层次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不仅应体现在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上,更应该细致、准确地为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我们可以设想,在每个学生个体被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保证之后,课堂上曾有的“热岛”必定不复存在。
“热岛效应”是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应当引起教师足够重视。只有打破“热岛”的封闭空间,课堂才会走出“冷热不均”的尴尬境地,教师和学生才能共同拥有“绿色”课堂的和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