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全国名师语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示范课《陶罐和铁罐》,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与全新的教学理念,倾倒了全场千余名与会者。靳老师的课堂,是情丝绵绵的课堂,是情意浓浓的课堂,是情怀敞开的课堂,是情致盎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情感得到升华,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我从中真正明白:“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寻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最是真”,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根”。
案例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分辨一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我听刚才主持大会的老师向全场老师介绍的,所以是真的。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我们学校也没有您。
师:判断得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发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可能的。一位语文特级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说明你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并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赏析:靳老师以生为本,博爱学生,一见面就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生动诙谐的语言,假与真的巧妙动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诙谐幽默的语言,给了学生一个满意的“入场券”,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展开了,语文的魅力,老师的底蕴在这一刻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导入也让所有的听课老师眼前一亮,心中“豁然开朗”,真是激情不失温润,睿智不失诙谐。听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赞科夫的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自然是水到渠成,真可谓出乎意料,高人一筹。
案例2: 旁敲侧击巧点拨,踏雪无痕显智慧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解决,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学生练习读课文,一会儿读书,一会儿查字典,一会儿交头接耳议论,一会儿发出笑声)
师:可以了吗?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我的根据是课文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还常常奚落它。”陶罐则不是这样,它不但说话很谦虚,而且不和铁罐一般见识,避免矛盾激化,不和它争吵。(理解“奚落”)
生: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师肯定赞扬生)
生: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懦弱”的东西。(师指导学生掌握“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请他带领全班读句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
生:老师,我想通过朗读表达我的感悟,可以吗?
师:太好了,请问你想读哪部分?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师生互动,共读对话,时而生读,时而师读,时而分角色读,时而议读,把这一段读得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听课老师掌声不断,笑声频频。)
生:我觉得这一句“何必这样说呢?”标点用得不对,这一句既不是疑问句,也不是反问句,读起来觉得是不赞成对方的话,不必这样说的意思,不含问意,我建议修改一下,把问号改成叹号或句号都可以,而且这一段叹号用得也太多了,干脆用句号吧!
师:大家觉得怎样?(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生: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这句话用问号是不对的,我越读越觉得它不对。
师:同学们一旦把书读进去,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这是真正用心读书,就这样读。(教师没有当裁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多像一场两幕的小话剧,你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故事,能做到吗?
生:(兴高采烈)能……
师:关键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推举一组到讲台前表演,头戴不同头饰区分人物,学生表演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表达流畅、风趣。)
赏析:“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靳老师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如绵绵细雨,悄悄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留给学生的是真诚与感动,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时,靳老师马上赞语相送:“你的发言说明你领悟了语言的内涵。”简短的话给学生的不仅是获得赞美之后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靳老师守土有责,于平凡之处见艺术,细节之处显理念,注重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学定教。让我不禁想起崔峦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何愁前方不灿烂。
案例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生: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生:这则寓言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生:长处弄不好倒成了短处,铁罐结实却容易氧化;短处弄好了也能变成长处,陶罐埋在土里多年也不会氧化。
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
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可以吗?
师:什么问题呀?说出来我们听听。
生: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师: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放飞思路,大胆发言。
(生议论归纳,教师板书)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师:我们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美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和陶罐》。
生:(边议边改,集体创作)大意如下: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
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不是让我们比美……”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被摔得粉碎,而铁罐却安然无恙。
师:这样学习,课文的语言就融入了你的语言仓库,就变成你能运用的活的语言了。
赏析:“这样学习,课文的语言就融入了你的语言仓库,就变成你能运用的活的语言了。”多么朴实的语言,靳老师在教学中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让情满课堂,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让课堂闪耀出动人的灵性,学生之情汩汩而出,节节而拔。课堂——师生挥洒激情、彰显个性的舞台。当智慧的教学如七色彩绸在飞舞,当智慧的声音如芬芳的花瓣一路挥洒,学生就能入情入境,思维在情节中潺潺流动着,心灵在情网中悠悠舒展着,人性在情趣中静静徜徉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和谐课堂。山一程,水一程,心驰神往新课程;山一程,水一程,追寻“真”的新课程。“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 靳老师的课堂正是这种“真”的课堂,是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课堂,是让学生快乐享受语文的课堂。
案例4:潜心涵味、互动生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写了15分钟。)
师:请停笔。介绍一下你编的寓言题目。
生:《大海和小溪》。
生:《手机与BP机》。
生:《墨水和钢笔》。
生:《鲜花和绿叶》。
生:《鹦鹉和老鼠的故事》。
生:《兵马俑和航天飞机》。
生:《石头和棉花的对话》。
生:《黑猫和白猫》。
……
师:请这位同学读一读他创作的寓言故事《黑猫和白猫》。
生:(读)邻居家的老奶奶养了两只猫:一只是黑猫,一只是白猫。骄傲的白猫看不起黑猫,常常奚落它:“你敢和我比一比谁长得白吗?”白猫高昂着头,喵喵地说。黑猫和蔼地回答:“不敢,主人养我们不是让我们比黑白的呀!”白猫愤怒地大吼一声:“喵呜,住嘴!你这黑不溜秋的东西,快到墙角躲着去吧!”黑猫不再说什么,悄悄躲到墙角去了。天黑了,一只偷粮的小老鼠鬼鬼祟祟地溜出来,一眼看见了那只大白猫,老鼠“嗖”的一下蹿到了墙角。万万没想到,隐藏在暗处的大黑猫一下子就把它捉住了,小老鼠还真纳闷,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大黑猫呢?
师:完了吗?
生:完了。
师:我给你一点提示,你继续编下去。过了几天,老奶奶决定把其中的一只猫送给别人。
生:(接下去编)白猫想:凭我的美丽洁白,主人一定不会让我走。对,一定会把黑猫送给别人!结果呢?结果大出白猫所料,主人把白猫送给了别人!临走时,白猫问老奶奶:“我这么洁白,为什么不留我呢?”老奶奶笑着告诉它:“我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全场老师大笑,热烈鼓掌。)
师:篇末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
生:老师,我读读我写的这篇可以吗?
师:可以,题目是什么?
生:《梅花和雪花》。
生:(读)美丽的小花园里,种着几株梅花。梅花不畏严寒,静静地开放,飘过阵阵幽香。下雪了,晶莹的雪花飘飘洒洒,那么洁白,那么可爱。梅花看了看,傲慢地问雪花:“你有我香吗?”雪花也不服气,讥笑梅花:“等到你变得和我一样洁白再和我说话吧!”这时走过来一只大狗熊……
师:停!这么美妙的意境怎么出来个大狗熊呢?改成“这时,一位诗人踏雪寻梅而来……”
生:这时,诗人路过这里,听到他们的对话,停了下来,对梅花说:“你有雪花白吗?”梅花说:“不如她白。”诗人又对雪花说:“你有梅花香吗?”雪花说:“没有她香。”诗人说:“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耻笑别人。”
师:结尾不太好,我建议用这首诗结尾,你看好不好?
师:(板书)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赏析:好一个“雪却输梅一段香”,真是“胸藏万壑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靳老师的才气激活了学生的语文意识,让学生动心动情,让听者荡气回肠。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课堂教学的生命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异彩纷呈。靳老师的课没有虚浮空泛的花拳绣腿,而是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师生心灵相通,情感互动,时时生成,处处出新,学生的思维火花频频闪现。口传与面授、读写说相结合,以情励学,以趣激学,启迪创造,求精求活,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尽情倾吐,课堂上不断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把教学自然而然地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习作水平得到步步提升,真可谓一举多得,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哈里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