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27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 孙 英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的形成期,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一年级孩子刚踏进学校的大门就开始学习语文,正确的朗读习惯从一年级第二册开始就需重点培养,要求能根据拼音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声音响亮。教第三册时要求学生能顺畅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关键是把较长的句子读顺畅,特别是要注意长句子合理的停顿,不能读破句,要读出节奏。第四册重点培养学生的默读的习惯。先介绍默读的好处,默读有助于思考理解,又不会影响别人。学生对默读有了兴趣后,再指导如何进行默读。刚开始默读时要求必须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过一阶段后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动笔圈圈画画。最后讲究速度,读得快而且理解深,这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朗读”这一主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年级教材也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要求,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强化训练:1.强调读音准确。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前鼻音、后鼻音。如 “村”读“cun”,不能读成“chun”,“声”读“sheng”,不能读成“seng”等。只有读得正确,才能读得流利,读出感情。2.强调不唱读。为了改正学生唱读的不良习惯,我是这样做的:①划分词语。在教学生朗读之前,先教他们划分句子中的词语。②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认识了逗号、问号、叹号、冒号和引号等标点符号之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掌握不同的停顿时间,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来。③强调读出感情。一年级教材中选编的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趣味性强。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多给学生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地流露感情。
  在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配合朗读。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在草原上活泼奔跑的小鹿,让学生看着这幅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尖细的声音,读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当教材中出现了长句、结构复杂或学生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并训练学生要把视线放宽一点,一次多看几个字,避免读破词、读破句。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读。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文字或古诗词,教师指导学生小声自由读或闭目听教师吟诵。对故事情节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进行朗读训练,可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也有利于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教《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再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地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这样,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