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43

[ 周泽华 文选 ]   

“紧箍咒”,何时休

◇ 周泽华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不服唐僧管教,被套上“紧箍”,为此,大受苦楚,而且,多数都在无辜时被念了紧箍咒儿(如在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和白骨精时)。而我们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也常常会给学生戴上“紧箍”的。
  这儿的“紧箍”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时所带着的问题。这问题不管是课文后面的要求,还是教师根据需要自己设计的,都是事先设置好的问题,都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真正产生的疑问,因此只能成为束缚学生阅读的一个“紧箍”。
  本来阅读教学是快乐的、动情的、深思的过程,通过阅读能丰富人生的阅历,通晓做人的道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可是,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上,都是事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围绕着问题去阅读,课堂阅读成了让学生解决教师设置问题的手段。教师该不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位语文教师研究探讨。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从以上这些要求看,要完成对话过程,学生应该与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只有平等才能进行对话。而教师事先设置问题本身,就是教师居高临下强加给学生任务,学生处在被迫服从的地位。对教师而言,主导成为了领导,对话变成了问话,课堂教学成为问题教学。学生在“紧箍”下怎么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呢?怎样与生活与自然联系呢?这不是一句空话吗?
  教师事先设置问题,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反映的仍然是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如果这种教学方式不更新,那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是否事先设置好问题,是衡量教师与学生位置变化的重要标志。过去,我们强调,让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但因为被限定在教师所设置问题范围之内,即便课堂教学再热闹再红火,学生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吗?能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吗?这样做只能妨碍学生独立思维,影响学生的独特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就是阅读时要有个性的,是以教师没有事先设置问题为前提的。教师把自己设计的问题塞给学生,就等于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教学问题就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的理解。学生忙于思考解决教师的问题,哪里还有时间自己感悟呢?更甭说深入地研读,创造性地阅读了!
  既然“紧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那我们就该把它去掉,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然而,真要如此做是有顾虑的。
  顾虑之一,有些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成自然,轻车熟路,并且已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念“紧箍咒”得心应手。现在要他们放弃“紧箍咒”,无异于“动了他的奶酪”,现在要从零开始,自然是有顾虑的。
  顾虑之二,学生还能不能沿着“西天取经”的正确道路走下去。有些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的可行性充满了怀疑和担心,总认为学生没有这样的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对学生一千个不放心。
  事实上,学生真的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吗?以我本人为例,新课改实施后,我坚持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2006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宜兴市语文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其间所开的几堂公开课,即使是到外校借班上课,我都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再由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解决。不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全部完成,而且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还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好。为此我撰写了课堂教学反思《课堂上,提问权归谁》,刊登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我实在想不出,教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阅读的本领呢?
  退一万步讲,就算学生真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不会自主阅读,我想那就更应该把自主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了。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所以才更加需要我们去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机会,缺少锻炼,又怎么可能会提高阅读的能力呢?因为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就不让其自己吃饭或者就一直喂他,岂不荒唐。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新庄中学]

“紧箍咒”,何时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