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做官期间写下的,当时正值夏天,诗人到西湖边上游玩,偶然遇到了一场来去匆匆的大雨,他非常高兴,于是借着酒兴,在望湖楼上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山雨骤来和雨过天晴的景色。诗人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已经来到。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诗人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诗人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把西湖上这场来去匆匆的暴雨描写得如此有声有色,这是什么原因呢?看了下面这个小故事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传说,他小时练习写文章有这样一段趣话:
十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晚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更加切合实景,更有韵味吗?”小苏轼想了一会儿说:“前一句加个‘摇’字,后一句加个‘映’字,句子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苏洵摇了摇头说:“太平淡,缺乏韵味,再看看,再想想。”小苏轼又思考了一番,将两个字改成“舞”字和“隐”字,念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洵听了,微微点头说:“有点意思了,但还嫌平了些。”他又摸摸儿子的头说:“一定要多多观察,细细揣摩。”
苏轼看啊,想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夜间,月光透过垂柳的丝丝枝条照在地上,和风吹过,将月影筛碎了,皎洁的月光,照到盛开的梅花上,花朵在溶溶的月光下渐渐淡下去,花色与月色融为一体,消失了。这时有两个字跳到他脑中,他随口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个“扶”字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体态,也写出了春风的情意,把景物写活了;这个“失”字,写出了梅花月色溶在一起,分不清是花色还是月色,把诗的境界烘托了出来。
苏轼的诗之所以受到古往今来那么多人的喜爱,与他善于观察以及刻苦勤奋是分不开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