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最杰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被清代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诗歌以首句为题,这是汉乐府民歌常用的方法。但诗歌为什么要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来开头?孔雀又为什么要“东南飞”呢?
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开头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借类似的事物引起或造成某种特定的氛围。汉代诗歌常以鸿鹄来比喻夫妇,以鸿鹄徘徊来比喻夫妇离别。如古乐府《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的开头,显然化用了《艳歌何尝行》的诗意。把白鹄变化成了孔雀;把白鹄从西北飞来,变化成了孔雀向东南飞去;把“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变化成了“五里一徘徊”。以孔雀这一美禽来比喻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孔雀东南飞,由于顾恋配偶,所以徘徊不前。由此引出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不忍分离而又不得不分离的令人心痛的悲剧故事。同时,这两句诗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造成了缠绵哀怨的气氛,从而起到了提摄全篇、引起下文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个理由,诗歌才以“孔雀东南飞”开篇并以之为题的呢?
联系全诗内容来看,并不尽然。诗歌在写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投水自尽,以死抗争之后,紧接着写道:“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里,“徘徊”一词显然照应了开头“五里一徘徊”之“徘徊”,“东南”一词显然照应了开头“孔雀东南飞”之“东南”。这说明焦仲卿是在庭前的树下徘徊良久,然后才在朝向东南方的树枝上自缢殉情的。
那么,焦仲卿又为什么要在朝向东南方的树枝上自缢殉情呢?
这实际上与故事发生的地点紧密相关。建国以后,研究《孔雀东南飞》的专家学者,不断考察研究,反复考证,最终确定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安徽的潜山、怀宁。潜山与怀宁相邻,西周时期,两地皆属舒国所辖,到了西汉均隶属于庐江郡,建安时代的庐江府府治就设在潜山,直到东晋安帝时才设置怀宁县。焦仲卿的故乡就在今潜山县梅城乡河湾村焦畈(音饭,方言,田地,多用于地名),属于圩区,阡陌纵横,水田方方。而刘兰芝的故乡则在今怀宁县红旗村刘山畈,地处丘陵,茂林修竹掩映。村前不远处,有一口清波荡漾的水塘,不过数亩,水畔长满丛丛蒲草。传说,这就是刘兰芝投水自尽的地方。在焦畈和刘山畈之间,有一处河港码头,现叫小吏港,也叫焦吏港。因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而得名。小吏港位于焦畈东南约六华里处,而刘山畈则位于小吏港东南约两华里处。所以,刘山畈恰好在焦畈的东南方向,两地相距约八华里。由此可见,焦仲卿之所以“自挂东南枝”,是为了面向东南方的刘山畈自缢殉情,是为了让自己忠贞的魂魄像鸟儿一样飞向东南方向,飞到刘山畈,飞到刘兰芝的身旁,与她永不分离。所以说,孔雀东南飞,实为忠贞情。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