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98

[ 丁兆存 文选 ]   

孔乙己形象的三个层面

◇ 丁兆存

  孔乙己的形象实在太丰富,有着太多的看头。可以平面看,电可以立体看;可以横向看,还可以纵向看。下面将综合运用这些视角,仔细审视孔乙己的形象。
  
  一、文本层面
  
  从文本层面来看孔乙己,主要指小说中的几个陪衬人物,他们从各自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出发,用不同的视角,在咸亨酒店这一社会舞台上来看待孔乙己的。这是一种横向式的并列结构。
  1.“我”(小伙计)看孔乙己。“我”开始因为不会作假(往酒里兑水),掌柜老板极为不满,由于荐头的原因才没有被辞退,只好专管温酒。见到了许多不同身份的人物,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逐渐形成了以貌取人的心理,对孔乙己傲慢,瞧不起,是必然的结果。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使“我”的灵魂过早地被腐蚀,同情心早已蒸发,只剩下一具僵尸,行尸走肉般地存活着。实际上小伙计是另一类的孔乙己。
  2.短衣帮看孔乙已。从短衣帮取笑孔乙己的话语中,我们看列的是悲剧中的悲剧:孔乙己本身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更为可悲的是,短衣帮们本身也是和孔乙己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同样受到剥削和压迫,但他们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反而来取笑孔乙己,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他们眼中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取笑的对象,一个消遣的笑料,取笑中带有幸灾乐祸的心态,麻木的神经使他们对孔乙己没有一点同情心,因而悲上加悲。
  3.孩子们看孔乙已。孩子们年龄小,并不懂得人情世故,看孔乙己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态。他们眼中的孔乙己形象是朦胧模糊的,像一只怪物出现在面前。尤其是孔乙己用手罩的可笑动作,和“多乎哉?不多也”的书呆子语言,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4.掌柜老板看孔乙己。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岁月的流逝早已把他那点人情味冲刷掉了,只剩下了一副市侩的嘴脸。自私冷漠的他没有一点同情心,因此,孔乙己在掌柜老板的眼中,只是一个笑料,一个赚点小钱的顾客而已,至于孔乙己的处境、死活,与他毫无关系。
  5.丁举人看孔乙己。丁举人是小说中藏而不露的人物,并没有直接出场,只是通过一个酒客的介绍,才慢慢将他还原出来的。通过酒客模糊的还原图,我们看到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只是一个奴才、一个窝囊废而已。从丁举人的行为举止看,也许更能够看出封建科举制度的真实面目:一旦科举成功,就可以耀武扬威,作威作福。而一旦科举失败,只能成为一个下贱的人,像孔乙己那样,是一个多余的废物。
  6.孔乙已自己看孔乙己。通过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同周围人的交谈,以及他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看自己的:我是读书人,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我不能和短衣帮平起平坐,就得穿长衫站着喝酒;我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我读过很多书,说话用之乎者也,说明我有学问;窃书不算偷,因为我是读书人;我把茴香豆分给小孩吃,说明我是善良的好人;后来用手罩茴香豆碟子,是因为不多了,分不到头,我就没有下酒物了。从孔乙己的看法,总体是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是为自己辩解,为自己遮羞,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虚伪。
  
  二、作者层面
  
  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对孔乙己倾注了苦涩的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已尽管是虚构塑造的文学形象,但鲁迅先生的心情是复杂的,态度是明晰的。孔乙己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也不是社会渣滓,而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类别(阿Q、闰土、祥林嫂等)。透过孔乙己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这一类群体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奴役的多重重压下的痛苦呻吟。他们处于新旧社会制度的交界处,既不会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也不会随着新制度的H{现而活跃,社会的动荡巨变。犹如火山爆发般向他们袭来,令他们无处躲藏,只是感觉到眼花缭乱。他们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忧伤,不知道往哪一个方向走,也无处可走,最终只能慢慢走向绝路,自我毁灭,从而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借孔乙己令人发笑的语言,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借孔乙己令人落泪的生命归属,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于作者站在更高处来看孔乙己,我们才读到形象丰满而复杂的孔乙己形象。
  
  三、读者层面
  
  《孔乙己》一文诞生后,便拥有了一大批读者,经典的魅力无穷。目前主要有两类读者,即过去读者和现在读者。对孔乙己形象的认识,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后面的读者站在前而读者的基础上,大都有新的认识,这是一种纵向式的递进结构。
  1.过去读者:一般从悲剧性格的角度来看孔乙己的形象。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他生的穷困屈辱,死的悲惨寂寞。他自始至终都做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的受害者、牺牲品……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而不觉悟,他至死都不明白是谁造成他这样悲惨的结局。”
  (2)“这些典型的细节鲜明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从而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也一定程度地暗寓着对这种性格的鞭挞。”
  (3)“他始终没有正视自己的沦落,还是自以为高人一等,还是眷恋于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既批判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也有力地抨击了造成这种性格的黑暗社会。小说还写到人物的某些善良品质,进一步揭示他的坏思想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从而流露出作者对人物的某些同情。”
  前两种观点过多地从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孔乙己形象,后一种采取既批判又同情的态度来看待孔乙己形象。
  2.现在读者:主要是指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大致说来,对其形象有如下认识: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孔乙己是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落伍者和牺牲品的形象;是一个处在黑暗的十字路口中彷徨看不到光明前途,对社会又无用的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是病态社会中异化了的小人物可笑、可怜、可叹又可悲的形象;是一位人格被社会扭曲变态的小人物的形象……总的来看,是在继承传统观点的基础上,受现在倡导的文本多元解读理念的影响,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开拓,来丰富孔乙已的形象。
  不过,由于教学的需要,在分析孔乙己形象时,往往结合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来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身穿长衫,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回”字的四种写法等;(2)善良: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教“我”识字;(3)死要面子、自欺欺人:明明偷书却谎辩窃书不算偷书,被人打断腿却谎辩自己跌断等。当然,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还有一些次要的方面,也不限于上面举到的例子,还可以从小说中的其他地方任意举出。孔乙己的形象是复杂的,是由于他生活的时代复杂,从而造成了他的性格复杂。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分析归纳他的形象,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孔乙己形象的三个层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