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37

[ 张成荣 文选 ]   

试论诗歌境界教学法

◇ 张成荣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所以“新课标”要求加强诗歌教学,这对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在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性分析,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因为中国诗学历来强调“境界”,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赞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物境,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篇中的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说的便是情境,它是以抒写主体的内在情感为主的诗歌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而意境是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和谐统一。境界需要感性把握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整体性。具体来说,欣赏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是入境,即头脑中浮现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经验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味咀嚼诗中意境。因此,运用诗歌境界教学法教学诗歌可分为入境、体验、品味三个阶段:
  
  一、 入境——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种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诗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欣赏与教学。当然,这里的想象是一种再造想象,即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形成诗中形象画面的过程。教学中可首先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诗中形象。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不要特别地说出来。例如:诗歌要表达“勤出成果”的理念,就寄寓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形象中;要表达“思乡”的情绪,就勾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要抒发安适欢悦的情怀,就描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初春景象;要抒发满腹愁思,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画面氛围中。
  诗歌极具形象性,学生诵读时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存,开展联想,体会起来就有情有意,有滋有味。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有秋天寂寥、萧条的生活体验,而这首诗描述的却“胜春朝”。“胜春朝”可写的很多,这儿只描述了一个小景,“排云上”,把鹤的奋飞写得活灵活现,生意盎然。更令人叫绝的是把诗情也引到了碧霄,情景相生,联想想象,就能受到诗人豪情的感染。诗歌语言有跳跃性,含许多不尽之意,空白很多,很有利于想象,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比如,省略的可以添加起来,跳跃的可以连缀起来;对诗中情、画中意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不同侧面理解、不同方位理解,鼓励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思想插上双翅,自由翱翔,鼓励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鼓励他们再造形象,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形象,体会、感悟,步入诗的境界。
  
  二、 体验——激发情感,把握情境
  
  教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是要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形成健全的人格。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在。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诗由情生,亦能以情动人。从根本上说,一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诗人真实的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诗中情感。
  诗歌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触点,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如辛弃疾的词《破阵子》,所寄寓的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注满了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词中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形象扣人心弦:醉里把灯挑亮抽出宝剑细看,梦中听到各个兵营接连吹响号角,官兵们分享着犒劳的烤肉,军乐合奏着边塞雄壮的歌曲。这是何等磅礴的气势!“沙场秋点兵”,马像的卢一样跑得快,箭如雷鸣一般响,这一连串转动的画面营造了极其壮观的景象,为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替君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种渴望统一祖国的赤诚,这种为国献身的豪气,表现在描绘的景物之中。而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是点睛之笔,雄伟的理想只不过是一梦而已。壮志难酬,抱憾终生,给整首诗蒙上了悲壮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三、 品味——启迪感悟,把握意境
  
  诗歌语言是经过锤炼了的语言,主要表现在炼句上。把一个字、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就可以为之增色,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绝不是夸张。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烟直”“落日圆”能状其神韵。正如《红楼梦》中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诗歌语言的魅力,还表现在诗句上,有的诗句内涵极为丰富,极富表现力。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强调出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去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深远的意境。
  诗歌常用拟人、对偶、夸张、反复、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展示生活,表达感情。在教学时,要结合各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具体分析,使学生能感受到这种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全诗运用夸张、对偶等手法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去理解领悟,还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战乱中国都的满目疮痍景象,体会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朱光潜认为:“诗是培养趣味(指审美趣味)的最好媒介。”诗歌境界教学法就是一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峰中学]

试论诗歌境界教学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