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和平相爱》是一篇人物传记性的散文,篇幅较长,但李旭东老师用一课时和学生一同学习了文本,课堂效果很好。仔细品味这堂课,借用李旭东老师的科研课题“本真语文”的核心概念来做一个概括:语言为本,文化为真。
语文学习是应该注意广泛的阅读,需要不求甚解的读书,但是,语文课堂的阅读该干什么?是浮光掠影的不求甚解,还是应该深究语文的语言味道、语言效果、语言内涵呢?李旭东老师的这堂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语言的本真阅读、本真品味、本真赏析。也就是语文课必须上出本真的语文味道。
一、 导语,预设了文本中极为重要的情感目标。课堂在裴多菲的诗歌中开始,诗歌暗示着一个选择关系,裴多菲在生命、爱情、自由之间选择自由抛却生命和爱情,而铁凝的这篇文章是“生命与和平相爱”,这是无须取舍的,是可以同时拥有的,这是无取舍的选择。犹太民族在追求生命的过程中,将和平作为与生命相爱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就应该达到这样的情感目标。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学的情感目标达到了。
二、 换词,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词义,感悟文旨。课堂预设了一个换词的教学过程,在预设中强调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相伴”和“相爱”的辨析,生成了一种学习能力,语文的学习就应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在阅读、思考、辨别、欣赏中了解语言的真正涵义,体味语言的独特魅力。有人认为语言是十分枯燥的,其实这是因为没有能让阅读者仔细地注意、阅读、思考、欣赏语言,所以觉得语言没有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应该通过教案的预设,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体验中阅读、思考、品味,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概括,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筛选、概括、整合能力是现代语文阅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在李旭东老师的这堂课上,这种能力的生成过程的呈现很有层次感。概括必须注意方法,事情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概括,各有特色,但抓关键词,明确关键句,合理整合成有自己体验的一句话,必须像课堂生成的过程一样,让学生能体验到语言的精准魅力。
四、 预设,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老师不敢谈预设,似乎一切都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其实,这歪解了新课程理念。阅读课堂必须强调预设,因为这是在规定的时空限制下的语文教学,不是广义的阅读,不是课外阅读。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限内,阅读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这堂课不仅让学生读了,而且读了两次,一次是八分钟的整体阅读,第二次是速读,以不同的朗读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词语的辨析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的欣赏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了应有的培养与训练。教师用心的预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 生成,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处生成效果极佳,对犹太民族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阅读知识和即时阅读经验,对一个民族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课堂结束时的背景音乐处理很好,让学习者能进一步体验一个民族在命运中的抗争,这样也能让所有的学习者能积极地抗争命运,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滋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文化氛围的熏陶。
长文短教,这是极能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这堂课处理得非常合理。再从学习的本身来看,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学习什么?语言能得到强化,文化能得到浸染,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这堂课做到了,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
教研室主任、南通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