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能力的发展水平。那些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觉察出”事物的重要特征与细微差别,因而他们的知识较丰富。而那些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尽管他们也在认真地观察,却往往“觉察不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甚至“视而不见”。因此,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作座右铭。
1. 让学生学会“有意观察”
我教三年级时,曾组织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结果参加学吹笛子小组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小组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同学对一支小小笛子能吹出各种动听的曲调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青蛙、小蝌蚪什么的,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天天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后来我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定时?猫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同学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就逐步把他们的观察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上面来。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猫呀、狗呀、鸡呀、鸭呀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越来越具体细致了。
小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往往是“无意注意”。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把“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
有一次上自习课,我发现部分男同学放下作业不做,却围在张驰的桌位前,争看一只用彩色水笔着色的小泥块。我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有意观察的好机会,于是就和大家一起观察并布置同学们第二天带垫字板、彩笔、泥土等,教他们亲手做这样的泥塑。动手操作后,同学们对泥塑的制作过程就比较清楚了。一只只形状各异的泥塑做成了,同学们甜蜜蜜地欣赏着,心满意足。于是要求同学们再观察,把观察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引导学生观察须注意学生年级的不同,智力上的差异以及年龄、性别、爱好上的差别。
2. 让学生体验成功观察的快乐
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想象,大胆构思,交流收获。教师则根据实际再提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对自己没有观察到或观察不仔细的地方,重新观察,重新描述。如第六册《春天来了》,采用观察自然的方法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话,老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如有学生说:“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小草从泥土钻了出来,给大地铺上一层绿地毯。”“粉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迎春花迎着春风开放了,千姿百态。”三年级学生说出一段段优美、通顺连贯的话语,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自己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更浓的观察兴趣,获得有意观察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