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62

[ 杨雄彬 文选 ]   

简谈孔子的赏识教育

◇ 杨雄彬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贤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杰出人才”。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培养出数十个国家的栋梁之材,这的确是很不简单的。他的育人绩效为什么这么显著呢?笔者在反复研读《论语》,掩卷沉思之后,有所感悟,那就是他在教育教学中除了运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问答”等等这样一些被世人一致称许的良好方法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不容忽视——赏识教育,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才在他的微笑中涌现出了商业巨子子贡,军事雄杰子路,政治英才由求,文学大师子夏……
  那么,孔子是如何进行赏识教育的呢?
  首先,在学习探求中赏识学生的见解。
  请看《论语·学而篇》的一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向孔子问道:“贫穷却不奉承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自大,一个人具有这样的品德怎么样?”孔子回答道:“不错了,但还不及贫困却自得其乐,富有却对人谦虚有礼”。子贡听了后便又问道:“《诗经》上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器物要精益求精,思想要不断提高,就是这样的意思吗?”孔子很赞赏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能推知未来的事。”
  这是一则孔门师生探求学问的教学片断的剪影。子贡以进德修业的问题向孔子请教。孔子对子贡所说,先加以肯定,然后指出“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修养上的更高境界。子贡忽有所悟,借《诗经·卫风·淇奥篇》的两句诗来表达自己对老师之言的体会。孔子对弟子的感悟——“器物要精益求精,思想要不断提高”——这种由诗句而比附道德观念的引譬连类的联想力大加赞赏:“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这种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即予以热情褒奖的做法,就充分地营造出了一种激励的氛围,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使之直挂云帆济学海。
  再看《论语·八佾篇》的一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向孔子问道:“‘娟秀的脸庞笑得多么美啊!明丽的眼睛流转得多么媚呀!洁白的质地上画着多么美丽的花纹呵!’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先有洁白的底子才好绘上绚丽的图画。”子夏接着问道:“是不是先要有仁义之心才好有礼乐仪式呢?”孔子便赞赏地说:“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这又是一则孔门师生学习、探讨情形的记录。与上一则不同的是,这一则是由对《诗》句的品咂而引申到人的道德情操的修养上来,而上一则则是由对生活中的进德修业的问题的探讨而引发到对《诗》句的解读和感悟。虽然两章提问的起始点有所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即都是探讨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孔子读《诗》注重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诠释其内涵(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以,当子夏从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想到“礼后乎”这句意思时,孔子非常高兴,大加赞赏:“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啊!”这句意味深长的褒奖的话,真够令人兴奋的了,它使弟子从老师的由衷赞赏中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使弟子欣喜地感觉到在老师心目中“我是好学生”,从而更铆足劲地去知识的海洋里缀网捞珠。
  其次,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极力称赞弟子的才能。
  孔子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立即予以肯定、嘉许,让学生满怀喜悦地乘胜前进,而且在与国内和国外的人士的交往中极力称赞自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扩大赏识的层面和影响。请看——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季康子向孔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去治理政事吗?”孔子答道:“仲由果断,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问题呢?”季康子又问:“赐可以叫他去治理政事吗?”孔子答道:“赐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问题呢?”季康子又问:“求可以叫他去治理政事吗?”孔子答道:“求多才多艺,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问题呢?”
  这是孔子与鲁国大夫季康子的一番谈话。季康子向孔子依次问了他的三个学生的政治才干如何的问题,孔子也依次作了回答。答语是非常肯定的。孔子以“果”称许由,以“达”称许赐,以“艺”称许求,用一个词来赞美、突出各人才干的特点。这是比较简括的,是以一概其余。意思是,一个“果”,一个“达”,一个“艺”,已经很不错了,何况还有其他的优点呢?这样的褒举和推许,就能使弟子的优长之处为社会上更多的人士所了解,所赏识,而其弟子也会因赏识层面的扩展而有更多的机会去施展才干,成就自我。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那里的学生,进取心强,志向纯一,发为文章斐然可观,连我都不晓得怎样去指教他们了。”这是孔子在陈国时与那里的一些人士的交谈中而发出的感慨。言下之意是说,我在那里的学生真是太优秀了!我要回国去。看看,孔子是多么的喜欢揄扬自己的弟子啊!当然,这是有感而发的。三年前,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陈国,想在陈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陈国没有给他机会,他很失望。而此时鲁国又派人来聘请他的弟子冉求回鲁国去任职,于是他想自己也有可能被鲁君任用。所以,孔子就有了上述一番在陈国不得意的心绪的表露和回国的打算。同时,他当着陈人的面,喜形于色地赞誉弟子的俊杰——志向高远,文采斐然。这种在公众面前着力揄扬、赏识学生的做法,就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田感受到师爱的雨露的滋润,感受到老师是一片灿烂的阳光,一缕温暖的春风……从而使其教育成为喜悦教育、感恩教育。
  第三、在日常生活里,常情不自禁地赞赏弟子的品行。
  孔子对学生是衷心爱护的,他爱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只要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不管他是来自于贫穷的家庭,还是出身于富贵人家,都能给予同样的爱,同样的欣赏。比如,在《论语·雍也篇》的一章里,他对出身于贫寒家庭而品行高尚的颜回就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多么贤良啊,颜回这个人!一盒饭,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过着那么贫困的生活,别的人都受不了,但他不改变自得其乐的心情。多么贤良啊,颜回这个人!”
  这是孔子对安贫乐道的颜回的啧啧称赞。开头一句“贤哉回也!”结尾又一句“贤哉回也!”首尾呼应,使人如闻赞叹之声,久而犹在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吃着粗劣的饭食,住着简陋的房子,生活够贫困的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忧乐对比,充分彰显出颜回的高尚品德,而孔子对颜回的嘉许之声也真是“洋洋乎盈耳”。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论语·先进》)孔子说:“闵子骞真是个孝顺的人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言辞,一点也没有异议。”孔子对父母兄弟都交口称誉的闵子骞,用一个饱含深情的感叹词“孝哉”来赞美他。这种脱口而出,直抒胸臆的称许,更能充分地表达出孔子对弟子闵子骞品行的肯定和褒奖之情。说实在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私下的赞赏比当面的夸奖更使人感动,更能让弟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而使其教育成为和谐教育、激励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所教的弟子中,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因为孔子经常保持一种赏识的心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是因为孔子着力于营造一种激励、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和幸福感。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信心得到了增强,心智得到了开启,想象得到了放飞,真是“好孩子被夸出来了”。孔老夫子的这一高招,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哩。
  [作者单位:湖南省资兴市碑记学校]

简谈孔子的赏识教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