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对当前语文“课改”中存在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读后深受启发。如何凸显语文教学本色,成为我近两年来执着探究的课题。在实践中,我从“型”的思维角度出发,认真遵循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努力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快速的提升。
“型”字在新华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模型,二是类型。“模型”的引申义为事物所遵循的法式、规范和标准;“类型”则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我们认为小语教材的编写完全体现了一个“型”的特点,即:较完美地呈现了语言文字运用所必须遵循的法式、规范和标准;较科学地安排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知识、能力的层次序列。这为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两大结构的定型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一、 教案制定要重视挖掘“型”
任何版本的小语教材的编纂都是编者在大量文章中搜精寻美、披沙拣金的基础上进行的,所选课文题材多样、内容健康、文风朴实、语言规范、篇幅短小,这在客观上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各种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我在拟定教案时,第一步是深钻教材,挖掘其中主要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即训练点;第二步是设计知识和能力的达成目标;第三步是制定达成目标的程序和步骤。例如《剪枝的学问》(苏教版第六册)这篇教材,揭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在钻研教材中,我认为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类型有两种:一是生字、词语;二是剪枝的学问——“减少”是为了“增加”。能力模型主要有三种:一是识字的规律、写字习惯和标准;二是读好人物对话的模式;三是将事物所蕴含的知识和哲理寓于人物对话之中的表达方法。明确了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要求: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生字书写要达到描仿入体;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在积累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三是弄懂剪枝的学问,并掌握用人物对话来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步骤的安排,第一课时完成四项任务:学会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和运用词语;读熟课文、感知内容;生字描仿入体。第二课时完成三项任务:读好课文,揭示道理,学习并掌握表达方法。这样的设计,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完全显现出来,为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做好了铺垫。
二、 课堂操作要着力内化“型”
鲁迅先生曾对未入学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老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等到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其实,未入学的儿童学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自觉的语言内化的过程。儿童入学后,有了专门的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有了规范的教科书和字典,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将规范、优美的语言用最佳途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将语言文字本身所遵循的法式、规范和标准有效地内化到学生的言语操作系统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我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一课一得。教学程序按四步推进:熟读课文——赏析方法——仿创练习——反馈评价。例如,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一文中“隆中景色”这一片断景色美、方法妙,很有典型性。我在第三课时教学时,第一步,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段话,将其装入自己“写景类素材的口袋”,形成储备。第二步,和学生一起赏析表达方法。要求学生将原句与“只见那里有山冈,冈前有松林、溪流、竹林,景色秀丽宜人”一句相比较,感受描写与叙述两种表达方法之间的区别,体会描写的妙处,师生共同总结出写景方法:写景要抓住主要景物及其主要特点,从面积、数量、声音、颜色、气味、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第三步,进行仿写练习。用上“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第四步,结合原文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实现表达方法的存储和建构。
三、 作业设计要立足巩固“型”
1. 巩固性作业。学生在课堂短短40分钟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能顺利地被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模糊性,必须进行巩固。例如遇到“字写得不够入体”“文读得不够到位”“书背得不够熟练”等现象时,必须设计一些写、读、背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字帖或录音的范式尽快达到目标,并及时进行效果检查。
2. 迁移性作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某一类能力是比较单纯的,客观上还有许多同类知识存在,主观上还有许多同类能力需要培养,迁移性练习就是向同类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后,学生只是掌握了《水浒传》这部名著中的一个小故事,还有许多故事没有读过。这样,就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课后阅读搜集《水浒传》中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从而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了《老师,您好》这首诗歌以后,可设计演讲、朗诵等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后,布置学生去发现常见的食品、用品等中间所藏的秘密,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方法记述下来,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扩大了语言信息量,又可以及时巩固新的表达方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型”就会逐渐得到完善和丰富。
四、 质量评估要注意外化”型”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从“型”的角度理解,就是用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去衡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知识类型与能力类型达成度的过程。所以,我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坚决摒弃了“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考试方式,坚持做到了四个结合: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测评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其中笔试的内容一般包括识字写字、阅读积累、运用表达三个大方面;口试内容一般包括听话、说话、读书、背诵四个方面。综合评定的等级有优、良、合格与不合格。这种评估办法淡化了分数意识,有利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总之,教材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可感、可学、可用、可仿、可创的“型”,在“型”的导向和示范下,学生知识学得更丰富了、汉字写得更漂亮了、课文读得更动听了、话讲得更生动了、文章写得更精彩了……当然,在探究和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和高效了,语文的本色也更加突显了,学生语言功底更加厚实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杜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