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认事物之间的异同优劣及相互联系,形成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立体交叉的思维方式是比较认识的典型特征。它可以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本质、关系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通过鲜明的对照,有效地、直观地、准确地鉴别、评价、把握、认识事物。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认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使用价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对教材进行对照探讨,主动地去发现、感知、理解、概括出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获得教学信息和学习经验,在教学效果上无疑比教师说教,比学生消极地死记硬背,比被动接受的学习要好得多。比较教学法把师生双方思维的“触角”引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在积极的思维中接受、理解学习内容。因此,比较法是改革课堂结构,使我们的课堂走出传统的封闭的注入式、满堂灌的误区,搞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教学法科学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思想和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重视素质教育”为目的的现代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文的示例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曾多次阐述过)。他指出“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钥匙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示例文章的学习讲析,让学生从例子中掌握这个“锁钥”,借鉴、懂得语文知识,学会听说读写。然而,对课文例子只满足于“知其然”是很难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非得在对课文例子“知其所以然”上下功夫不可。以多向、立体、交叉为典型特征的比较教学法适应了语文学科蕴含深厚的特点,为教学中的广泛深刻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语文学科中运用比较法教学,早已为语文教育的前辈们和语言大师们重视认可。鲁迅先生“有比较才有鉴别”已成为人们用比较法认识事物时常引用名言,他曾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引用惠列赛耶夫《果戈里研究》里的话来指导文学青年,从作家的对照稿中学习借鉴作家的语言和表达,这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以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并指出“这确是极有益的学习方法。”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对这种方法也是很偏爱的,他说“要养成写作的好习惯,还有一个办法我倒是常用的,就是比较。觉得这个地方要改,不妨想出二三个改的方法,经过比较,挑选一个,这样容易改得精一点。要随时留意自己和别人的语言,不仅说了听了就完事,还要作比较,要归纳,这样说不错,那样说更好,这样说有什么作用,那样说有什么情趣,这样做可以使语言渐渐接近完善的境界”。不须再多引证,比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实验意义和使用价值。这是一个有待作深入探讨和坚实实践的教学理论课题,已引起语文界不少同人的关注和尝试,设若我们的研究探讨能有质的突破,语文教学费时多功效差的状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变,我们的语文教学或许能从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冲杀出来,走向多元开放的适合现代化社会的生活、交往、发展需要的现代语文教学天地。
下面是几个比较法教学实例探讨:
一、 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的比较教学。
在词类教学中,学生对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区别不清,教师把这两类词放在一起,运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认识,体会差异,掌握规律。
比较:1. 时间名词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时间副词具有副词的语法特点。2. 时间名词可受数量词的修饰,时间副词不受数量词的修饰,用在时间副词前的数量词修饰的对象是副词后边的名词。3. 时间名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或修饰具体时间名词作定语,时间副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作定语,它只能跟动词、形容词组合。时间副词不能修饰其他时间副词。4. 时间名词可以同介词组成介词短语,时间副词则不能。5. 时间名词可在句子中作主语,时间副词一概不能作主语。
二、 借喻、借代两种修辞方式的比较教学
1.她望着树,望着那缀在绿树上的红色的珍宝。
2. 天气热得厉害,从八里桥走到洋河边不过十二三里,白鼻的胸脯上、大腿上便都被汗湿透了。(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比较二者的相同点:本体都隐而不现,借另一事物代替本体事物,“珍宝”——“果子”,“白鼻”——“牲口”。二者的不同点: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这种关系是虚拟的,具有主观性,事物间的关系不实在,不密切。而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凭一定的不可分离的关系等结合,这种关系相当密切,是现实的实际的。人们就是根据这密切的关系进行借代修辞。例1用“珍宝”借喻树上的果子,相似点是两者价值。例2用“白鼻”代具有白鼻特征的牲口,白鼻是那牲口实有的特征,二者之间不是相似关系,是实在的密切关系。
三、 《一件小事》的比较教学
1. 在比较中加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1) 教师根据课文第一自然节和第二自然节的内容设计比较,引导学生深刻分析、探讨。
国家大事:都不留什么痕迹,增长坏脾气。
一件小事:使我至今不忘,于我有意义。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深刻地看到作者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些突出的政治事件的愤懑和蔑视,对与劳动人民有联系的一件小事的深刻认识——不平凡的意义。
(2) 对老女人摔倒这件事,车夫与“我”不同表现的比较。
车夫:十分真诚,周到关心,不顾个人得失,勇于承担事故责任;品质正直无私,形象高大。
“我”:只考虑自己,迁怒于老女人(装腔作势,可憎恶),责怪车夫多事,自讨苦吃;品质自私卑俗,形象渺小。
(3) 目睹车夫高尚行为前后,“我”思想感情的变化比较。
前:冷漠、无动于衷、迁怒、责怪、袖手旁观。
后:异样的感觉,一种威压,惭愧、自新。
通过以上三组比较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的认识,对小说
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记忆。
2. 在比较中体会鲁迅先生运用语言的匠心。
小说第三、四、五自然段中人物称谓的比较:作者在叙述事件中,把握事件的进展与观察的效果,对老妇人用了“人——女人——老女人”的称谓。“人”:“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大早赶路办事、坐在车中,无心留意车外的事情。车夫跑得正快,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这对“我”来讲,一刹那间的注意,分不清是男是女,此时用“人”十分准确,符合特定的时空情景。“女人”:事故发生了,见有人倒地,车子慢下来,“我”关注倒地的人,急忙看望,大致看出是一个“女人”。待车夫立住脚,“我”看清了倒地的人的面貌、衣着特征——“老女人”。
学生在比较的分析探讨中,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推敲、运用语言、观察事物的功夫。学习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匠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单元的比较教学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采取了以文体分单元的编选体制,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比较法的教学实践有广阔的前景。在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分析、讨论,就会为学生开辟出一条连接知识世界的通道,学生循此而进,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具有整体印象,能产生整体把握的感受,单一的、零碎的知识经过比较连联就结成一片知识网络,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印证、补充,从中产生丰富的启迪。在知识结构的网络整体把握中,去观照知识点,就会在认识和理解上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新奇领悟。
以初中语文第四册散文单元的比较教学为例。
这个单元共五篇散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以单元教学要求为纲,就各篇的学习重点、
思考练习和单元作文训练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研讨作家们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
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生活,加深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理解,对散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借以抒情言志四种分类的认识,进而归纳提要了本单元五篇散文各自的不同特色,《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都是以物为主、通过对一具体事物的描写叙说,展开联想想象的双翅,升华主题思想,因而多采用以想象为特征的手法来表达。《茶花赋》状物与抒情相结合,作者把对茶花的描写状摹作为中心线索,然后借着联想抒发赞美之情。《温馨的风》着重于对事物作生动的描写与叙述,在紧要之处加上适当的议论点题。通过这种各呈异彩、各臻其妙五篇散文的比较,其特点相互印证映照,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在思想意趣、选材命意、构思技巧、表达手法、语言特色等特点就会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比单篇文章的学习理解要丰厚得多,深刻得多。
由以上几例不难看出,比较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课堂问题的研讨,有利于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习惯,增强思维的灵感性、准确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与鉴赏力、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汽车修理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