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68

  

司马迁研究应澄清的六个问题

◇ 苗体君 窦春芳

  《史记》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时代,下至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526500余字,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史记》的话,也就没有东方文明。它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首创的纪传体通史,这种编史方法也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的诞生开创了散文叙事的传记文学,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先生认为司马迁是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化巨匠。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司马迁虽然开了传记文学的先河,他在《史记》中为无数人立过传,使这些人的生平事迹流传千古。但在《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中却没有把自己的生平说清楚,到后来,另一位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为他立传时,竟然连司马迁的生卒年月、出生地、去世的时间、死因、尸骨葬在哪儿及后裔去向的情况等,这些最基本的内容都没有讲清,有些内容都只字不提,这致使后来的人在千余年为此不停地打笔墨官司。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一、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没有记述其生年,汉代史料也就缺乏记载,从而留下了至今难以解决的疑案。关于司马迁出生时间有两种说法:
  1. 出生于前145年。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是公元前104年,于是王国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也就是说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
  2. 出生于前135年。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汉武帝元封三年是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郭沫若向上推28年,即武帝建元六年,也就是说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
  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应是“三十八”之误,因为古籍中“二、三、四”与“廿、卅”常常发生讹误。学术界经过N次的学术辩论后,现在大多数的研究者认同王国维的说法,即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并认为这个问题无需再进行学术争论。所以,在出版的各种书籍中,关于司马迁出生时间的记载都采用此说,如:季镇淮著的《司马迁》一书中说:“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一四五年(汉景帝中元五年)诞生于龙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3月第1版,第13页);游国恩等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一)中说:“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第148页);还有杨雨著的普及读物中外名人故事丛书《司马迁》中说:“公元前145年”“正是在这一年,一位东方大帝国盛世的见证人——司马迁降生了。”(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第1版,第3—4页)。
  在司马迁的故里陕西韩城,人们还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九定为司马迁的生日,自从北宋兴起民间庙会以来,司马迁故里的人还为司马迁设立了“太史庙会”,会期从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三天时间,一直延续至今。
  二、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942页)司马迁所说的“龙门”在何处哪?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1. 陕西韩城说。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人也,至唐改曰韩城县。”《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夏阳有梁山、龙门山。”韩城在夏、商时曾被称之为“龙门”;同时,司马迁的祠和墓都建在陕西韩城,陕西韩城境内关于司马迁活动遗迹及传说故事特别多,而且韩城嵬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还有说是因为司马迁获罪后,他的两个儿子为躲避灾祸,家庭商量后,就一个改姓“同”,另外一个改姓“冯”。所以陕西韩城是司马迁的出生地是确定无疑的。
  2. 山西河津县说。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在山西河津县境内。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在上个世纪兴修水利时被毁掉了,而且现在该县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传呢?原来,黄河在陕西的韩城与山西的河津地段大体上呈南北流向,韩城在黄河的西岸,河津在黄河的东岸,韩城有龙门山,而在黄河对岸的河津境内也有龙门山,两座龙门山好像一座门的左门框与右门框,而且山西河津过去又被称为“龙门县”“龙门郡”,加上司马迁又是一位历史名人,河津人就免不了想与司马迁攀亲。细细查阅一下,在汉朝河津被称为皮氏县,隶属河东郡,这问题就清楚了,山西河津县根本就不是司马迁的出生地。
  翻阅一下出版的书籍,都认为司马迁的出生地是陕西韩城,也就是汉代的夏阳。甚至有人详细考证出司马迁是陕西韩城县嵬东乡高门村人,高门又分东、西、南、北四高门,司马迁家就居住在南高门,汉代高门一带发生地震,原村在地震中被毁,后续建新村,改名“续村”,今天“续村”被讹传为“徐村”。从嵬东乡向西,沿着一条土路,穿过一座村子,再过一巨沟,即到徐村的村北。徐村现有300余户人家,约1200人,虽然村名为徐村,却没有一户姓徐的,全村仅有冯、同二姓,村中有座冯、同两姓合建的名为“汉太史遗祠”老祠堂。“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一直保持了千年,直到上世纪的60年代才被打破。
  三、 关于司马迁的死,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司马迁是如何死的?班固没有说,但从逻辑上推理,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就有四种可能,在这四种可能中,司马迁活了56岁或者72岁以上这两种可能较大。
  1. 受任安的牵连,被腰斩于市。汉武帝晚年患重病,这时,奸臣江充谎称宫中有人埋设木偶诅咒武帝,武帝为了保命就让江充查处此事。本来江充与太子刘据有矛盾,江充先逼皇后自杀,并要挟太子。太子被逼无奈就杀死了江充,接着,在外地休养的武帝就发兵讨伐在长安的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败后逃亡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巫蛊案。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属河南郑州市)人,年轻时家境比较贫寒,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任为益州刺史,前91年,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人后,汉武帝就派丞相刘屈髦率军队讨伐太子,当时任安担任都城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因为太子刘据是汉武帝与皇后卫子夫所生,卫子夫又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而卫青有恩于任安,但任安选择了按兵不动。太子被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就被汉武帝逮捕入狱。任安入狱后就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当司马迁辗转托人把他写的《报任安书》送到狱中后,任安已经被腰斩了。任安腰斩以后,狱吏在抄检狱室的时候发现了司马迁的信,于是便呈奏给汉武帝,信里面司马迁非常愤慨地表达对汉武帝的不满,汉武帝读后,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机诬告司马迁和任安是同党,于是汉武帝便下令把司马迁打入天牢,随后腰斩于市。
  那么,司马迁明明知道《报任安书》会惹来灾祸,他为何还要写呢?因为当时司马迁已经完成了《史记》的著述,灾祸对于他而言已经是无足轻重了,他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向世人公布他的《史记》已经完成,这本身也是他对自己悲惨命运的一种抗争,也是对朋友死后的灵魂的一种安慰。
  2. 再次下狱之后被处死。据《汉书·宣帝纪》记载,当《报任安书》被汉武帝知道之后,汉武帝看完信后,便下诏把司马迁逮捕了,然后让御史台给司马迁论罪,就在论罪期间,汉武帝病重,这时,有巫师告诉汉武帝,说长安监狱当中有天子气冲撞了圣上,究竟是监狱中的哪个人?不知道,于是汉武帝下令把狱中所有的囚犯一律处死。这件事,历史上确确实实有记载,所以司马迁就这样被处死了。
  3. 自杀身亡。司马迁是个很讲究节操的知识分子,宁死也不愿受宫刑那样的奇耻大辱,但遵从父命他要写完《史记》,所以只好忍辱苟活。《史记》完稿之后,生命对于司马迁而言,已经无足轻重了。公元前91年冬,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给在狱中要判死刑的朋友任安写此信,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史记》已经完稿,在向朋友剖白了心迹之后,便自尽身亡了。他写下的《报任安书》,实际上就是他的绝命书,此后,司马迁便销声匿迹了,这年司马迁56岁。
  司马迁还在信中抒发了遭受灾难的满腔悲愤,还讲到了他对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书信的结尾处司马迁写道:“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就是一个人生前的是是非非,只有等死了若干年后,人们才能给他最后的定论,我司马迁究竟是一个什么的人,留待后人评价吧!现在他们怎么攻击我,怎么瞧不起我都可以。所以《报任安书》就是司马迁的遗书。
  4. 寿终正寝,至少活了72岁。上面的3种说法都是推测而来,在没有史料证明的情况下,也只能把司马迁看成是正常病故。
  翻阅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632页。)有几句话:“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司马迁在文中称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为孝昭,而“孝昭”是刘弗陵死后的庙号,由此可以推断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时,汉昭帝已经死了,这篇文章是在汉宣帝时写的,如果这段文字的的确确是司马迁写的话,司马迁至少应该活到汉宣帝年间,宣帝也就是刘病已,汉武帝的曾孙,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巫蛊案爆发,刘病已的祖父、当时的太子刘据和他的父亲刘进均被杀害,刚刚出生才几天的刘病已也被投入监狱。恰逢汉武帝病重,当时有巫师说狱中有天子气,才使得汉武帝病重的,于是,汉武帝就命令处死狱中所有犯人,廷尉监邴吉据理力争,才算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前73年,19岁的刘病已被霍光立为皇帝,也就是汉宣帝,由此推出司马迁至少活了72岁。
  上面的四种说法,哪一种比较可信呢?从历代研究的资料来看,第一种情况比较被学术界认同,如《汉书·旧仪注》中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文中“蚕室”又称宫刑,就是司马迁受到的这种刑罚,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郭沫若在《关于司马迁的死》中说:“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可见,郭沫若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
  四、 司马迁的家人、后裔的去向?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就是说司马迁十岁左右,就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朝廷担任太史令一职,后随父来到长安,并向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还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全国各地游历,回到长安后,他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使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父亲司马谈临死前嘱咐司马迁,希望他像孔子编订《春秋》那样,写出一部无愧祖辈的优秀史学著作来,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一职,同年,他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并开始动手写《史记》,从前104年至前93年,历时1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史记》。
  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夺汉朝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诸郡,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又被称为“二师将军”,其弟为李延年。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退据冀州。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匈奴单于正准备退兵时,不幸的是,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于是,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李陵被迫投降匈奴,匈奴单于佩服李陵的英雄气概,还把女儿嫁给他。
  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汉武帝竟要杀害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以惩罚李陵。当汉武帝召集群臣廷议李陵的罪行时,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贪生怕死,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解,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就以“诬上”罪把司马迁打入监牢,判为死罪,按当时法律规定,死罪交50万钱可以免死,司马迁官小家贫,亲戚、朋友又不愿意借钱给他,害怕帮助他而得罪了汉武帝及李广利兄弟。另外一种就是以“宫刑”代替死刑,当时的人宁愿选择死也不选择宫刑,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司马迁忍辱选择了宫刑。公元前96年,司马迁任中书令,以宦官的身份在内廷任职,更接近汉武帝,好像“尊宠任责”,所以,后来任安入狱后,才写信求他,请他帮忙。
  关于司马迁的后人,据《汉书》卷66《杨恽传》及卷62《司马迁传》载:“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官至丞相的华阴人杨敞,生二子忠、恽。杨恽是爱读外祖父司马迁所著书并使之传布的第一人。他的子孙后代,名字已无可考,至王莽时始被封为仅是‘美称’而不是实际封爵的‘史通子’。”(季镇淮著《司马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3月第1版,第70页)杨雨著的普及读物中外名人故事丛书《司马迁》中也说:“司马迁生有一女,嫁给了汉昭帝时做过丞相的杨敞,并生下一子,名字叫杨恽。杨恽极爱阅读外祖父的书,并初次将《史记》公诸于世。他也喜欢议论时事,讥评人物,因此遭到贬谪,最后竟因口祸而被腰斩。”(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第1版,第63页)可见,司马迁的这个外孙十分像司马迁,最后也是祸从口出,丢了性命,这也算是遗传的力量吧!
  从学者们研究资料中来看,司马迁只有一个女儿,但民间传说的司马迁不仅有一个女儿,而且还有两个儿子。民间传说司马迁的妻子叫柳倩娘,她与司马迁共生有二男一女,长子叫司马临,次子叫司马观,女儿叫司马英,另外司马迁还有一位美貌出众的妾叫隋清娱。当听说司马迁替李陵降敌辩护后,司马临、司马观兄弟俩就赶快找来妹妹司马英商议对策,司马英当时只有十几岁年纪,但深通事理,她知道大祸即将临头,就劝两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连。而司马英当时已经许配给了杨敞为妻,她就去杨府避难了,杨家在长安声势显赫,李广利弟兄虽为皇亲国戚,也奈何杨家不得。后经过家人的商量后,决定让司马临、司马观兄弟改姓,以防朝廷追杀,但仍要他们不忘是司马子孙,于是,就将司马两字拆分,司字加一竖为“同”,马字加两点改为“冯”,司马迁的两个儿子,长子姓冯,二子姓同,从此,“司马”一姓在韩城不复存在。今天,司马迁的后裔就居住在陕西韩城县嵬东乡徐村,当年司马迁的出生地。
  五、 司马迁死后,尸骨葬在了哪里?
  这也是一个历史谜团。在民间传说,当司马迁二次入狱时,夫人柳倩娘为保藏《史记》忍痛别夫,改名换姓,返回龙门,随后就遁入空门。司马迁遇害后,柳倩娘偷偷与儿子司马临、司马观商量后,便通过女婿杨敞买通官府,将司马迁的骨骸运回夏阳(今韩城)掩埋在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朝夕相守,并种植柏树为记。同时,司马迁因为生前被处以宫刑,按照当地习俗身体残缺人,死后是不能葬入祖坟的,所以,司马迁的夫人柳倩娘也只能把他葬在那里。
  现在,在陕西韩城有两处司马迁墓,一处位于韩城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就是司马迁妻子柳倩娘埋葬司马迁的地方,墓“东临黄河,西枕高岗,凭高俯下”,形成“孤冢压黄河”的独特景观。该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知名度颇高。据文献记载它始建于公元310年,即西晋永嘉四年,西晋怀帝司马炽认为司马迁是自己的同宗,就批准汉阳太守殷济的奏请,对司马迁追加谥号,至此,司马迁死后数百年无人过问,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冷落嘲笑的境况才开始改变。整座司马迁祠共用526500块砖建成城堡式的建筑,象征司马迁用526500个汉字铸成了千古不朽的辉煌巨著《史记》。因为建在山岗上,所以远远就能看见“汉太史司马祠”的木牌坊,牌坊上的字是由元朝书画家赵孟頫所写,走过牌坊沿石级而上就是“太史祠”,太史祠是三开间的唐代建筑,门额上有“汉太史司马迁墓”。跨进大门就踏上司马古道,路面为大小不等的石料铺砌,已历经了两千年的风雨剥蚀,路面崎岖不平。沿着石道再穿过路北书有“高山仰止”的牌坊后,即为神道,登99级石阶直达祠顶。在司马迁寝宫的殿内有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所塑的司马迁像端坐神龛,寝宫后就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相传这个墓冢是元朝忽必烈所造。墓顶上长着一颗柏树,树分为五枝,形若五指。在司马迁祠中还有一块非常有名的碑,名叫“梦碑”,据说当年唐朝名臣褚遂良梦到司马迁的妾隋清娱诉说司马迁和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希望褚遂良为她立碑,做此墓志铭。隋清娱生前是一代美女,而司马迁则是旷世奇才,当隋清娱听说司马迁遭遇宫刑后,很快就病逝了。清朝时,这里的一位官吏又做了同样的梦,于是把这个故事在碑上刻了出来,就是今天的“梦碑”。
  司马迁另外一个墓冢位于在韩城巍东乡徐村的“太史公真骨坟”,据说司马迁的后人为了保护他的遗体,所以只修墓而不建冢,为此,还写有一副对联:“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错隐错隐错错隐错隐辨不明”。在徐村还有一座药王庙,牌坊上写“法王行宫”四字,据当地人解读,这四个字反着念就是“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究竟哪个墓才埋有司马迁遗骨至今还是个谜。
  六、 在司马迁寝宫的殿内,为何北宋人所塑的司马迁像有胡子?
  位于韩城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的“太史祠”内,在司马迁寝宫的殿内有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所塑的司马迁像,而雕像上的司马迁长着长长的胡子,这让许多游客费解。谁都知道司马迁受的是“宫刑”,“宫刑”后,生理的变化是非常明星的,就是胡须渐渐脱落干净,有谁见过太监长胡子的。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导演胡玫也给司马迁导出了“长胡子”,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属于创作的“硬伤”,在中国古代古人则以有须为美,因而男人被称为须眉丈夫,须少、须短都是让男人十分苦恼的事,司马迁受宫刑后,胡须也必然尽脱,声音变细如女人,这是被人视为奇耻大辱的事情。女导演胡玫体谅司马迁的苦衷,煞费苦心地给司马迁“导”上了美须,若是司马迁地下有知的话,一定会对导演胡玫由衷感谢。
  北宋时期的人给司马迁塑出了胡子,清代康熙年间,韩城重修太史庙时,依然按照北宋人的设计,雕像依然有胡子,对此清代韩城县知事翟世琪在所勒《重修太史庙记》碑文记载:“太史公像,墨刻无须,而今庙相有大须……然天下塑相,仅见于此,未敢议更。亦当考据妥确,另建一相。”有人要提出疑问了,司马迁的影像从何而来?这在韩城民间有一种传说。
  据传司马迁的夫人柳倩娘是一个画家,她对丈夫司马迁一生的各个时期的容貌,都画有影像。当她逃亡到韩城县芝川镇的芝秀庵为尼后,就想为丈夫设法立庙塑像,所以司马迁的塑像是依据柳倩娘画的司马迁的影像而来。“宫刑”后的司马迁虽然没有了胡子,但却干出了许多有胡子的人干不出的事业,这样的男人才堪称伟男人,长着胡子也是应该的,这就是活在人民心中的艺术。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司马迁研究应澄清的六个问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