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的确如此,通过阅读能储存、积累语言,丰富文化知识,达到启迪心智、拓宽视野、为人生奠定精神根基的目的。尤其是在电视、网络等视觉媒体强势介入的冲击下,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享受读书的快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对于自制能力差、性格尚未定型的中小学生而言,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提倡学生读书,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功利性阅读。某学校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中,特地印制了一批读书笔记,学生人手一本。学校此举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古往今来,名人读书坚持做笔记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是,学校的良苦用心让学生们很不开心,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一件苦差事,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问题就出在读书笔记内容的设计上,该校把读书笔记分成“好词摘录”“佳句摘录”等固定的栏目,足以显现读书的功利性,读书的直接目的指向的是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
有家长问我,孩子语文成绩总是提不高,怎么办?我告诉他们:孩子要多读书。家长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我给他买了很多作文书,什么《作文大典》《作文辞海》……由此可见,功利性阅读的意识之强。让学生背上“功利”这个沉重的壳,读书何乐之有呢?
去掉功利,我们提倡的是一种大阅读,只要是有益的书,天文地理、科学艺术、民俗风情……都可以读。哲学家培根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其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花镜》,他在闲时都拿来翻看。
去掉功利,提倡大阅读,不是不要老师家长引导,博览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看一气。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鱼龙混杂,各种不良信息扰乱视听,乱人心智,误导人生。小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随便拿来什么书就读,岂不事与愿违。报载,一段时间,《死亡笔记》风靡于中小学校,学生们争相传阅;再看看,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精神鸦片”——漫画书《蜡笔小新》《虹猫蓝兔七侠传》……而学生对此类读物乐此不疲。
“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当阅读去掉功利之后,阅读之光就一定能照亮心灵,照亮人生。这应该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