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08

  

离别后的“启程”

◇ 吴 勇

  [目标预设]
  1. 捕捉儿童即时性生活,生成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儿童将内在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言语。
  2. 创设言语交往的情境,丰富言语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使儿童在充分展现个性的过程中实现言语和精神共生共长。
  [教学实录]
  ●聊聊“别者”
  师:今天作文课,吴老师事先写了一篇文章,是写人的,猜猜看,吴老师会写谁?能说说理由吗?
  生:可能会写你的女儿!
  师:是呀,女儿是我的最爱!
  生:可能会写你的爱人。
  师:一日夫妻百日恩,有可能!
  生:可能会写我们班的某个同学!
  师:与大家朝夕相处了一年多,情理之中!到底写的是谁?还是来听我读读文章吧。(教师读文章)
  圆圆的脑袋,短短的头发,一双大眼睛躲在镜框里,亮亮晶晶,透出一股机灵和聪慧!
  每当上课,我提出问题时,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好像成竹在胸!可是在大多情况下,答案和问题常常“风马牛不相及”!让他坐下来,他总是“唉”的一声长叹,显得那么不甘心!不过他的朗读很棒:声音清脆,感情充沛,字正腔圆,有声有色,谁听了都忍不住翘起大拇指!
  遇到自习课时,他总是闲不下来,情不自禁地唱起重新作词的流行歌曲——“在我心中,老爸最凶,三天两头把我从西打到东”,他还扭着身子做了一个芭蕾舞的动作,前边几个“笑星”见此情景,连忙遥相呼应,整个班级成了一个天然的大舞台,引得其他同学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自愿当起了“群众演员”和观众。值日干部失去了权威作用,只得在一旁一会儿好言相劝,一会儿做出向老师汇报状,他这才很不情愿地坐下来。刚刚安静了几分钟,歌声又起,四周的同学也跟着“蠢蠢欲动”起来!下课了,练习本上字数和字迹与他丰富的表情相比,真有点不相称!该收作业了,组长问他:“写好了吗?”只见他低垂着脑袋,笔杆在手指间欢快地跳动,就是搬运工也赶不上他忙碌,“快了……再……再过五分钟就好!”
  师:这下猜出来了吧?
  生(异口同声):张茗博!
  师:凭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你写的事情都发生在他身上!
  生:你写的外貌和他非常相符!
  师:对,因为我写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抓住了他的——特点(板书)。不过,这只是吴老师眼中的那个张茗博,在大家的眼中,可能还有不同的张茗博,是吧?让我们来聊聊你心中的那个张茗博,好吗?
  生:张茗博是个快乐王子,走到哪,笑声就跟到哪!
  师:这是个快乐的张茗博!
  生:张茗博知识面很广,我们走到哪里,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师:这是个博学的张茗博!
  生:张茗博言而有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说到做到。
  师:这是个诚信的张茗博!可见,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心中就有多少个鲜活生动的张茗博!
  [教学体悟]
  用例文导入的方式展开教学,一方面唤醒儿童对别者张茗博的美好记忆,教学自然迈入
  一个水乳交融的和谐场景中;另一方面,有机地进行习作知识和技能的渗透,为下面的自主写作做好铺垫。
  ●想想“往事”
  师:张茗博和我们朝夕相处了一年多,可是就在上周转学到镇江了。在临行的前一个晚上,同宿舍的同学哭了一夜;就在分别的那天早上,我们全班同学都不禁流下了泪水——
  (多媒体播放《骊歌》,并演示张茗博的流动生活照!)
  师:听着这舒缓而忧伤的音乐,看着这熟悉而亲切的脸庞,和张茗博同学在一起的往事一定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示)
  宿舍里的
  教室里的
  餐厅里的
  操场上的
  外出活动的
  ……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去寻找张茗博同学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生:张茗博每天早晨起得很早,总是用歌声将大家叫醒!
  师:那歌声现在还犹在耳畔!
  生:我刚刚转到这个学校,每天晚上特别想家,张茗博就讲笑话给我听,总是逗得我哈哈大笑!
  师:现在想起来还忍俊不禁呢!
  生:那次去“江海风情园”,我忘记带水了,张茗博就把他的一瓶水毫不犹豫地给了我!
  师:一瓶水就是一片情啊!
  生:他特别喜欢模仿光头李进唱广告歌:“你的头发还好吗?嘿!我是张茗博,你的头发还好吗?会不会像我这样一半白来一半黑?”那滑稽的样子,谁看了都会笑!
  师: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
  师:是呀,这一点一滴在昨天看来都是那么平常,可在今天看来,却都变得这么美好!古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今天,我从大家的脸上分明看到了一个“愁”字——这是一种离愁!
  [教学体悟]
  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儿童逐渐淡去的离情一下子变得浓郁起来。在情感的映射下,
  脑海中曾经的人、曾经的事喷薄而出,一幕幕鲜活生动的情景似潮水冲击着心门,让儿童的言说情不自禁,让儿童的交流欲罢不能!
  ●写写“思念”
  师:孩子们,如果张茗博同学就在现场,听到大家说的一番话,该是多么高兴呀!可是他远在镇江,没法听见,那该怎么办呢?
  生:打电话告诉他!
  师:这是一种办法,不过长途电话费挺贵的!
  生:发电子邮件给他!
  师:那先得将要说的话——
  生:写下来!
  师:对,将我们要说的话写下来,编成一本小书,或者变成一封封书信寄给他,他看了一定非常高兴!那么,此时此刻,大家最想和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沉思)
  生:张茗博头发里夹着不少白头发,我常常叫他“老顽童”!我现在想对他说声对不起!
  师:你现在多想再叫一声“老顽童”呀,是吧?
  生:张茗博特别挑食,每次吃饭只吃一点点就放下了筷子,我想告诉他,挑食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师:真诚建议,最能打动人心!
  生:我多想对他说:张茗博,我们114宿舍的全体哥们都盼着你早日回来!
  师:张茗博是风筝,思念就是牵住他的线!
  生:这几天,我天天在梦中遇到你,有一回,我竟然梦到你又回到我们班!
  师:真是一个美丽的梦!
  生:张茗博,我们多想再听听你的歌声,再听听你讲的笑话!
  师:是呀,快乐的日子永远值得回味!
  ……
  师:(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我将大家要说的话归纳了一下,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回忆快乐的日子
  讲述离别的场面
  倾诉离别的思念
  给予真诚的建议
  想象相遇的情景
  ……
  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将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写成一个片段。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张茗博的特点,同时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板书:真情实感)开始吧!
  (学生写作)
  [教学体悟]
  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交往,习作教学的关键就是为儿童寻找到一个适合的言语交往对象,让儿童蓄积的情感自然转化成言语。在这一过程中,言语的流向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儿童对于表达对象处于情绪状态,如果顺其流淌,习作就会成为“散点式”的只言片语,达不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要求。因此,教师的导引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抒抒“离愁”
  师:同学们,让我们对着张茗博同学的照片,借助着优美的旋律,把自己心中最真诚、真美好的语言倾诉出米吧!(出示)
  张茗博,我想对你说——
  朱晨悦:在离别的那一晚上,全体男生在宿舍为你哭了一场。因为,明天你就要离开这所学校,与我们天各一方。于是我们用电话作为点歌听筒,歌声响起,我们就小声哼哼,怕影响其他宿舍同学休息。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依然没有留住你的脚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只要我们的心连接在一起,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春夏秋冬,你依然生活在我们的心中。点完歌后,你又为我们讲了几个笑话,看着你那天真可爱的脸,我的心都快要碎了!张茗博,你快回来……
  师:是呀,多情自古伤离别!
  许春华:张茗博,你在理书包时,我在一旁看着,这时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就像是一串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流,你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站在一旁的施佳也不由自主地抽泣起来!当你离开教室的一刹那,我们大家都哭出了声音。
  师:这就是依依不舍,这就是深情厚谊!
  施海梦:张茗博,虽然你已经转到镇江去了,但是你的一颦一语仍然浮现在我们眼前。记得八月十五那天,我们去快活林山庄,搞了一个“K歌大赛”,你胸有成竹地唱起了电视剧《上海滩》主题歌,我敢说,我们班上没有任何人比你唱得更动听了!你那悠扬的歌声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畔。正是因为班上有了你这个调皮捣蛋的“老顽童”,我们班才充满了欢声笑话,也正是因为你的离去,班里从此就缺少了一份生机活力。在你离开的这几天,大家都仿佛丢了什么东西,教室里也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了!
  师: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徐阳阳:9年后,我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站在清华大学门口,这时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打量:黑发里掺杂着一些白发,圆溜溜的脑袋,大大的眼睛,这不是张茗博吗?他也认出了我:“你是徐阳阳吧!”我吃惊地问:“你是怎么认出我的?”张茗博一脸得意:“你太阳穴旁有个黑痣,左眼旁有一个细细的疤痕,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们忍不住拥抱起来,好一会儿才放开手。张名博问:“我们班同学怎样了?”我说:“陈添翼考哈佛了,成了第二个刘亦婷!施佳、施海梦和黄頔旸考上北京大学,蔡欢欢和倪佳凯考上了复旦大学了!张茗博,你知道吗?我们大家多么想你!如果要在这想念后面加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师:我相信,我们一定会相聚在一个灿烂的季节里!
  倪佳凯:我们全班男生都来到了114宿舍,看见张茗博的妈妈正在为他收拾行李时,心中感到一股撕心裂肺的疼痛。我心想:难道张茗博真的要走了吗?他可是我们快乐的种子,没有他,生活该会多么无趣呀!到那时,我们就再也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不知不觉,两颗泪珠已经在不听话地打转了,同学们全都拥到了张茗博床前,不停地说:“为什么你必须走呢?”那天晚上,我们班所有的男生都哭了,哭声惊动了整个宿舍,惊动了所有的保育老师,连值班校长也跑来安慰我们!
  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杨帅:张茗博,作为你的朋友,有些话我一直想对你说:“远在镇江,一定要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一是你作业应该及时完成,不要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二是你太挑食了,每天吃饭,大家才刚吃几口,你就放下了筷子,这挑食的毛病会影响身体健康的,你头上的白发就是一个证明!三是你脾气不能太暴躁,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老师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你会交到很多好朋友的!张茗博,希望我们下次见面时,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了!
  师:相信你的建议,会让他生活得更幸福!离别给我们带来伤感,但离别又让我们看到彼此之间的真诚和信赖,虽然我们在空间上是分开了,但是我们心灵却走得更近了!
  [教学体悟]
  在这一环节,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表达对象远在镇江,要将儿童带入一个合适的倾诉的情境中,确非易事,于是我选择了电影《无间道》中背景音乐《再见警察》,舒缓而又忧伤的音乐 绵绵流动,缓缓而来,在儿童的意识中,“也是一颗风一样吹动、水一样流着、花一样开着、月一样照着的心!”(耿翔语)引领着他们的情感和言语向着明亮而美好那方前行,真挚感人,柔和慰藉,将整个教学不知不觉地推向了高潮!
  ●谈谈“离别”
  师:孩子们,对于离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还要经历更多的离别:明天,我们要和亲人离别,去远方求学;明天,我们要和朋友离别,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还有很多的明天,还有很多的离别!每一次离别,都会给我们带来伤痛,但是每一次离别,也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生命中,正是有了这些离别,我们才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师:课后,请大家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我们会将大家所写的文字整理成册,一本留在我们班级,一本寄给张茗博同学。
  [教学体悟]
  教学到了此时,儿童的心头的离愁别绪已经到了“白炽化”的状态,如果不做适当的抚慰,儿童潜意识中就会对离别产生恐惧感,教学就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心理“伤害”。于是我通过苏轼的诗句,将儿童的情感进行了“软着陆”,让他们认识到“离别”是生命中不可避免、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别”其实就是生命的一种成长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童化作文”工作室]

离别后的“启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