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濮存昕作客“艺术人生”时,谈及他所积淀的文化底蕴时心存感激地说归功于他父亲——著名艺术家苏明,是他父亲在恰当的时机(就是在他十二三岁时)让他能够徜徉在书籍的世界中。这就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十二三岁的孩子是读书的黄金时期。许多大作家一谈到“成名成家”,无不同声回答,得益于孩提时多看几本书。曾经有人请教过鲁迅写作的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实而有哲理的话语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新时期的人才?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了,且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我们班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的生活范围小,阅读量少。
自接手五年级以来,我就一直思考着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为学生导航,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点亮他们的心灯。
步入我校五〈3〉的教室,你就会被浓浓的文化氛围吸引着:阅读园地、 心语专栏、图书苑、名言坊……
推荐书目
1. 把与课文类同的阅读材料与课文对比着读。比如,第十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介绍的都是一些经受折磨不屈不挠的人物,教学本单元课文时,我向学生推荐了《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走近林语堂》《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童年故事》《音乐奇才——莫扎特》等文章。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可敬,受到心灵的洗涤和震撼。我这么做就是为了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阅读上去。
2.把一些能作为课文背景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提前阅读。如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先指导学生读《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火星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学习《月光启蒙》让学生读作者的原文,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与思念,也感受到了普天下的母亲给予孩子的爱是那么的博大而深沉。自读课本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保太监郑和》分别是《海伦·凯勒》和《郑和远航》的背景资料,课前自读一下,课堂教学大为增色,学生的自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将课内阅读巧妙地转移到课外阅读。课上我往往在教学完一些名家的作品之后,将一些自读课本、课外美文中的名家作品向学生推荐。如,学过《景阳冈》后,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阅读自读课本中的《水浒传》的《庆功立威名》,并且建议学生大胆地去读《水浒传》;读完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再让学生阅读的她写的《再寄小读者》《繁星》等。
4. 推荐目前热销读物。我时刻关注时下一些热销的儿童书刊和专家大力推荐的儿童读物。比如时下如火如荼的《哈利·波特》,正热销的《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要做好孩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通过种种方式介绍给学生。如给学生朗读《哈利·波特》中的精彩片断,向学生讲述《草房子》中那位秃鹤的桩桩趣事,介绍《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故事梗概,把《我要做好孩子》中那位胖金铃的想法与学生交流。
组织阅读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只有“三分钟的热情”。因此,具有实效性的组织阅读会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有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1. 改编成曲。我教一些背诵诗词的方法,比如,教唱一些已经配了曲的诗词,像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静夜思》等。还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歌曲的词换为难记的诗词,如把《兰花草》的词改为《游子吟》, 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改为朱熹的《春日》等,用唱歌代替背诵。我还试着把一些诗词改为节奏分明的儿歌。让学生在课间跳皮筋时,合着步点背诵。课间有时我也加入学生背古诗、跳皮筋的游戏,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2. 竞赛激趣。竞赛激趣是激发学生阅读的有效手段。因此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1)主题性阅读竞赛活动。由老师规定专题,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些同学收集的资料多,归纳提炼的观点新、见解深刻。比如“太空知多少”这个专题,学生对地球以外的星空很感兴趣,阅读积极性很高。(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在学生自愿组织和我的协调下组织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张贴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期组织评比。如每读一本书加一颗星,每背十首诗也加一颗星……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学生互相鼓励,对阅读产生长期的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教室里蔚然成风。
3. 搭建舞台。在实践过程中,我还认识到,只有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他们多读书。因此,我在班上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诵读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记得有一次用写春天的诗接龙,一口气接了三十多首,还分不出输赢。什么“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都搬了出来。如此等等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读书的收获。
4. 学以致用。平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书读了很多,却不见他们语文水平明显提高,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内化。那么学生如何内化知识,学以致用呢?
(1) 讲述生动情节。将读过的内容能讲出来,这就要求加强阅读内化,不少学生读过书后,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只会说,很有趣很好玩。当问他好玩在哪里时就不能一一道来了,这说明他们的阅读只是肤浅的认识,并未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对学生提出要求:读一本书后,要讲述一处情节或介绍一个篇章。这样学生读书变得专心认真了,学会分析哪些情节生动、逼真、有趣,对这样的情节他们也逐渐学会细细揣摩。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讲述,学生就会讲得栩栩如生,有时还会加入自己的理解。
(2)迁移运用。为了培养学生读书内化迁移的意识和能力,我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能模仿一个片段描写;读了一个写景片段,可描写身边一处景物;觉得哪本书的开头写得好,就出个类似的题目写一写开头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把读到的东西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乃至整个语文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了。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导航下,尽情地阅读吧,课外阅读必定会点亮学生的心灯,让他们受益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