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38

[ 杨晓梅 文选 ]   

让语文课堂奏出和谐曲

◇ 杨晓梅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理念时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谐的课堂是有效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最佳基地,因此,和谐应该是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如何让语文课堂奏出和谐之曲,笔者想结合工作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一、 潜心解读文本,弹性预设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想拥有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潜心解读,自己陶醉在丰富多彩的作品中。可以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么和谐的课堂就成了空谈,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很难达成。只有认真解读好文本,才能找到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才能使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完美的统一。众所周知,教材只是知识的外化形式,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学生的个体生命之中,才能被充分激活。课改后的教材,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文本并不仅仅是找出文本背后作者的本意,还要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主动与社会、时代和日常生活进行广泛的联系,对教材文本进行高屋建瓴的重新建构,从而使文本与鲜活的现实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弹性预设,这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部分。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里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样问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个地方他们可能有哪些生活体验?这里有没有想象的空间提供给学生?等等。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怎么引?此外,还应该把学生质疑空间预留其中,多设几条质疑发展线。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这样进行了弹性预设,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实现课堂的和谐。
  
  二、 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的尺度平均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化的,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也是不相同的。新课标强调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那么语文课就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处处体现出对学生关怀和尊重。特别是对学习能力弱,成绩差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和理解,教师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的平均发展,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多用几把尺子,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赞赏!
  在自读课文时,有人习惯于默读,有人习惯于轻声读,有人却习惯于大声朗读。在对问题的探讨上,有人习惯于独立思考,有人习惯于合作讨论。在表达感情上,有人习惯于用富有情感的朗读,有人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有人却用写心得的方式。每一种方式的选择,对于他本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我们要经常给予学生以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例如在古诗词朗读教学中,我就尤其注重这一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朗读,有的合作朗读,效果很好。
  在这一点上,我还有一个大胆的构想——让学生走进“作业超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然也是作业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该让他们从“统一作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权自我选择作业方法、自我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甚至自己编写题目,让他们的个性在自主作业的舞台上飞扬。教师开设一间“作业超市”,货架上摆上认知型作业、能力型作业、智力型作业、批判型作业等等类型的“商品”,由学生自行“认购”。当然,前提是教师得做好“导购员”,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开始时多选择认知型作业、浅层次能力型作业等;基础不算差但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多选择些适合自己的能力型题目;而好学生则要指导他们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至于题目的来源,我想除了教师自己准备之外,还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搜集,教师做好整理归类工作,建立题库,以便于学生选择。
  
  三、 注入生活气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那就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生活带进课堂,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让学生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而要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很多时候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此时,教师就需要抓住时机,交给学生想象的双翼,进一步促进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与和谐。如在教古文《三峡》时,在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字典理解了文意之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三峡四季景致的语句,同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接着,通过幻灯片展示三峡景观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在学生的身心已经完全被三峡夏季的壮观、春冬的幽静打动之后,让学生以“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尽量给想说的学生说,此时,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人想多说一点,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刚才那句简单的话后面加上一段文字,具体描述一下三峡的景色,让学生说说“如果给你个机会去三峡旅游,你选择在哪个季节去,为什么?”有学生说,“我想在夏天去,因为三峡的夏天特别美,你看,那湍急的水流,时而一泻千里,时而盘旋徘徊;那高山上的怪柏,郁郁葱葱,姿态各异,和清风瀑布应和着,现出一派蓬勃生机!我们盐城就没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所以我很想去!”你看,正是因为联系到自己家乡的生活实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才能描绘出如此令人神往的三峡夏景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心灵是放松的,情感是投入的,对于他们的不同回答,我不断及时做出点评,充分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参与他们的交流与讨论。师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在教学互动中展现出的默契、感动、理解,就是和谐的具体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和谐不仅是社会的追求,也应该是教育的追求,更应该是语文课堂教育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第一初级中学]

让语文课堂奏出和谐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