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80

  

语文教学也应“文质彬彬”

◇ 沈 勇

  “文质彬彬”在《新华成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文,文采。质,质地,底子。彬彬,配合得当的样子。泛指文采和实质兼备,也形容人文雅朴实,端庄从容。《论语·雍也》一章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推而广之,“文”和“质”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多个方面来理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关注文本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做到“文”“质”兼顾,得“意”而不忘“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语文教师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历程。
  
  一、尚“质”轻“文”,片面追求文本内容的大意
  
  值得深思的是,长期以来,我们不少语文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说课、评课活动中,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简化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注重分析课文的段落、内容、思想情感。概括人物的优秀品质,揭示文章阐发的道理,甚至还有思想教育“贴标签”的现象。在这种认识的背后,过分强调的是学习内容的重要,而把教学的形式分解出去。这样的语文教学,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阅读的时候,潜移默化地把理解文章内容作为唯一目的,深挖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主旨、情感。根本不去理会那些段落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那些句子、语言为什么会安排在文章当中,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片面指导,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语言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把握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而出现失衡的状态。在《说勤奋》一文教学结课阶段,一位老师这样进行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师:作者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中心的?
  生: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
  师:哪位同学能具体说一说?
  生:第一件事是讲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好学,长大后,用19年时间完成了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第二件事是说童第周中学时代基础差,通过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远渡重洋后,仍然不忘勤奋,因为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成功,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你概括得很有条理。课文结尾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现在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生:告诉我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师:好!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一起把这句话朗读一下。
  不难看出,上述片段教学,教者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做简要的梳理和小结。明显的缺憾是失却对组成文章内容材料选择和结构组织的品味和探究,以及对作者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作者为什么仅仅选择这两个实例来论证“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观点?有什么典型性?司马光小时候天资聪颖,靠勤奋成才,而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入学较晚,基础又差,但是通过勤奋努力,最后也成了才。结论是,一个人,天资聪颖也好,学习基础差一点也好,都需要后天的勤奋学习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二者构成了同一事理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思维缜密,归纳全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单单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是不完整的。片面关注文章的微言大义,结果只会让学生盲目跟随,在语言形式、思维能力形式上出现“空白地带”,铸成定性的主观思维。这样的结果,在阅读教学中只能培育“半成品”。
  
  二、重“文”轻“质”。孤立理解语言形式的技巧
  
  语文教学只注重形式也是一个不正常的教学现象。从理论上讲,文章是段落、词汇与语法并存的形式,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每一篇课文当中,文章的组成部分都要依靠这些元素符号来有机组合,进而成为一篇文章。因此,不少老师认为,文章中的每个词句的运用,都要非常讲究,好的文章就是在遣词造句上比一般的文章略胜一筹。每个词、每种语法的使用都独具匠心。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思维等方面培训。从理论上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就应该从语言训练着手。注重语言训练的阅读教学,无论在写作过程,还是在口头语言表达上都有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精神和理性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维。但是,从课堂语言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也发现把“工具性”放在突出的地位的语言训练,造成不少老师教学没有感性认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很难想象他们长期面对抽象的文字,冰冷的文字,还有什么兴趣可言?请看《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
  生:第二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说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傍晚的时候有流云;第二句话写流云非常美丽。
  师:你能找出课文中哪些词是写流云的?
  生:银灰、橘黄、绛紫。
  生:还有“血红”。
  师:你也能说出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吗?
  生:雪白、金黄。
  生:土黄。
  生:梅红,还有“海蓝”。
  师:真不错。作者还怎样写流云的?
  生:作者还用了一个比喻,“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的锦缎”。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流云”比作“仙女”。
  生:是把“流云”比作“仙女在抖动锦缎”。
  师:很好,你的回答更具体!你也能用“像”说一句话吗?
  生:月亮像镰刀挂在空中。
  生:太阳像个火球挂在蓝天上。
  师:大家今天课堂上的表现真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师指名背诵。
  值得肯定的是教者让学生对“银灰”“血红”这些表示色彩的词进行仿说、扩充,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储存、回忆和重新建构。在着力语言训练的同时,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色彩,想象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以及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呈现的多姿多彩的奇丽画面,相信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定格一组组生动的难以磨灭的记忆。比喻句的教学同样如此,作者为什么把“流云”比作“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的锦缎”?其中心词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描述得如此栩栩如生、形象可感?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可以换成其他喻体吗?“花布”“嵌花的地毯”,行吗?运用比喻词“像”造句,看似达成教学目标,实则暴露出学生语言的干瘪,味同嚼蜡,毫无美感。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在情境巾练习说话。如,“中秋的夜晚,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月亮?”或者,“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在空中飘飘悠悠,树叶儿像什么?叶儿飘啊,飘啊,落在小河里,又像什么呢?”语文是丁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孤立训练文本语言的形式与技巧,忽视语言承载的丰富内容和蕴含的人文 情感,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语文教学肯定走不远。
  
  三、“文”“质”兼备。整体感悟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圆融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与形式是一篇文章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偏废任何一方面都有可能会导致在阅读教学中出现支离破碎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文本的体裁、内容、结构形式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合理处理课文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关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一位老师在教学《九寨沟》第三自然段时,从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想象、品味,到文本语言的分析与提炼,耐人寻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九寨沟是个“人间仙境”,是个“童话世界”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句子边上写下你读了之后的感想。
  生:我认为课文把大大小小的湖泊比作“宝石”,写得很恰当:
  师:你觉得比作“宝石”好在哪?
  生:因为湖水在阳光的映照下一般都是银光闪闪的,宝石遇到光就会闪闪发亮,所以我也认为湖泊跟“宝石”一样。
  师:这些湖泊非常美丽,再读一读这句话,你不仅能读出湖泊美丽,还能读出别的内容来。
  生:我读出了这里的湖泊很多,课文中写“像颗颗宝石”,不是一颗宝石,“颗颗”写出了宝石非常多。
  生:“大大小小”也写出了湖泊多。
  师:你还觉得哪里写得特别美?
  生:“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顸银光闪闪”。从“插入云霄”我感受到了云霄和雪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石块色彩斑斓。”“湖水清澈见底”说明水很清,“湖底的石块色彩癍斓”说明石块的颜色多而且很美。我想这种石块一定很少见。
  师:(出示图片)这里的水很清,水底的石块色彩斑斓,颜色很多,所以,人们都把这里称作“五花海…‘五彩池”。“五花海”“五彩池”会是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形状呢?请同学们想象说话。
  生:大大小小的五彩池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绚丽的色彩,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绿色的,还有红中带黄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
  生:这里的五彩池多得数不清,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月牙,有的恰似一把扇子,还有的好似一颗爱心……
  师:真好!九寨沟还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美?
  生:“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我从“天然的”想到这些台阶不是人们建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是天然的奇观。
  生:瀑布像一匹银光闪闪的绸子,真漂亮!
  师:看了九寨沟的景色之后,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它?
  生:人间仙境。
  生:我脑海中只浮现出“童话世界”,因为这里特别美,用词语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师: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九寨沟这个“童话世界”的?
  生:作者抓住了九寨沟的雪峰、湖泊和天然的瀑布来写,表现了九寨沟的神奇。
  生:作者用了“一座座”“一幅幅”“一级级”“一道道”等数量词描写九寨沟的风景,读起来很动听。
  生:我觉得这一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
  生: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描写九寨沟的景物,比喻词很丰富,除了“像”。还有“构成”“恰似”和“宛如”。
  师:你有一双慧眼!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表现了丸寨的神奇。雪峰插云、平湖飞瀑,还有五彩斑斓的池水,让我们赏心悦目。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这段文字。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是对立进行的,而是有机地渗透,相互交融的。文本内容与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说,应是阅读教学完整的组合。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理应立足文本,研究学情,从实际出发,客观、辩证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每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抓住关键语句或段落进行讨论、对话,从主要句子着手,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赏析精美的语言,又可以体悟到文章内容和内涵,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如此。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能明白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志趣,抒发的感情,阐发的道理,而且还能清楚感受到语言的精妙,更多的是,可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理性的思维能力,提高悟性。我们祈望这样的语文教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文”“质”彬彬,得“意”得“言”,让师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享受课堂,享受语文教学的乐趣与理趣,还阅读教学一个真正、完整、合理的教学形态。

语文教学也应“文质彬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