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诗意。诗意的语言是精神花园里的清风、霞光。
如何使课堂充满诗意?
第一,要求教师要有高雅的情怀。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手里只有教参,眼里只有练习,心里只有分数,那么是很悲哀的。教师要用独特的审美眼光带领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要用诗意的语言带领学生到语文的世界去邀游,要用灵动的思维带领学生去自主合作和探究。我们教师内心要充满对春天的渴望,要让自己的心灵至仁、至善、至美。在《可以预约的雪》这一篇课文里,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抒情炼句,妙语谈玄,满含一腔深情,调遣纯真而典丽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大自然的雪,细致入微地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刻意追求诗的境界。教这篇课文就要求老师要做一个有情人。可以因物生情,带领学生去体悟雪的纯净,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进而领悟作者的情怀。
第二,要求教师要有博览群书的爱好。教师积累厚实了,学生的精神才能灵动。在学习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山居闲话》这一课时,文章的语言充满诗意、灵性,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文的学习,想多了解徐志摩以及他的诗歌。笔者便随机背诵徐志摩的几首诗歌,有《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并带着学生走人诗歌,用诗意语言解读诗歌,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对徐志摩和他的文风有了深刻的认识。这节课获得学生的阵阵掌声。这完全得益于笔者平时的积累,得益于笔者博览诗书的爱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处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那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第三,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和韵味。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光照亮学生,让学生感到温暖:要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飘出阵阵醇香,让学生为之迷醉;要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打动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收获感动;更要像一首诗,有情感的起伏,扣人心弦,动人心魄。比如《宽容》这一课的教学,导入就用一首诗: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最后又用一首诗作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言极富韵味,整个课堂充满诗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有美的体验和感情,又如《陈情表》这一课在结尾时,笔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韩信成名之后苦寻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密为孝敬祖母弃官归家,先尽孝后尽忠。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感恩戴德之心。排比作结,充满激情,整个课堂充满感动,有的学生有所领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第四,要求教师要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导向创新,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由的宽松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各种现成的传统观念,不拘常规的精神。例如,为了让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笔者在大雪纷纷时带大家走出教室,去体验雪花的美丽;风和日丽时带大家奔向四野,去找寻大自然的奥秘;秋叶凋零时带大家观察落叶,体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增,甚至把写作当作一种享受。
义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这一课时,笔者曾发给每人一杯绿茶,先带着大家品尝第一口,然后朗读课文,学生觉得茶很淡,课文也平淡;再喝第二口茶,分析作者情感,学生觉得茶有点苦味,课文也有一定深度,有独特的无奈的思想感情;再品第三口茶,仔细品味作者思想感情,学生觉得茶苦中带甜,作者的感情也不纯粹是无奈,又有回归田园后的欣喜与轻松。笔者就这样引导学生在品味茶的同时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又总结,做人也如同品茶,要仔细去体会,要从淡泊开始,步步深入,方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这堂课。这种独特的教学让学生如痴如醉,让课堂弥漫着诗情画意,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种课堂呢?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辨别力。”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向风花雪月问人间冷暖,向经史子集读过去未来,向诗词歌赋寻人生真谛,引导学生去语文世界里感受血肉丰满的人性,探讨浩瀚邈远的历史,承载厚重丰富的文化,那么,我们的课堂必然充满诗意与灵动,我们的学生必然会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