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属实用文体,实用性强,其精彩度相刘来蜕差了些,它不是靠形象去感染读者,也不以情动人,不如其他文体那么好读、好教。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上说明文,尤其是科普说明文,而且增加科普说明文篇幅应该是以后教材的一个编排趋势,因为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基一既然说明文如此重要,探讨它的教学路子就显得很有必要。
说明文的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应依据说明文的性质和学段目标,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和体会,从而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咀嚼——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即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的词句,都要求准确无误。教学说明文时就要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
《蜜蜂》是篇写动物的说明文,采用自述的形式,以一个“工蜂”的身份说话,介绍蜜蜂家族的生活。该文层次清楚:先介绍蜜蜂的种类,再介绍工蜂的职责,然后是信息的获得和传递,最后是家族的繁衍;写法上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既有说服力又增加了生动性。
由于说明文有这些语言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咀嚼,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如学习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蜜蜂的勤劳”的一段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接着教师可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多”“很长”等概括性捕述语言,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另外,还可以出示一些句子,如:1.我的母亲就是蜂王,它的身体最大,几乎丧失了飞行能力。2.蜜是很难酿的,我们要酿一公斤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让学生读一凄、比一比、说一说:加点的词语如果删掉,那么句子的意思会有什么变化?从巾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对比赏读——体验内容的情趣性
习惯的教法以为教说明文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于是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生硬地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结果导致语言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文字失去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科学没有了生命。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迷迷糊糊,他们枯坐板凳,像只被灌注的容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以《蜜蜂》为例,教学时进行对比赏读会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出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蜜蜂的描述:
……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
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花1100-1446朵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间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一生只能为人类提供0.6克蜂蜜……
在表达方法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蜜蜂”的说明主要采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而说明文则主要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在语言风格上,选文中的“一命呜呼”“人高马大”“像天空中的流星——一闪即逝”“最热爱劳动的奖章”等词句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令人忍俊不禁;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蜜蜂,只是介绍蜜蜂的有关知识,全面、客观、准确,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对比赏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文章表达、语言、结构等的感悟,并深切地领会到科学小品文与一般科学说明文的不同。
三、迁移运用——实现说明文的学科性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而忽视读写结合,既不善于发挥说明文的优势,引导学生感悟领会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更不用说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其实。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飞不起来。因此,我们还必须重视写,迁移表达方法,提高读写效率。千方百计创设说明情境,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如《蜜蜂》一课,在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可让学生迁移运用说明文写作手法,任选其一完成:1.出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松鼠”(或其他动物)的描述,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第一人称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涮来介绍。2.为蜜蜂写一段解说词。学生练笔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练笔后可评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