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可见,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想象能突破时空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域。《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追求高效、务实、灵动,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师立足语言文字,实现从“抽象符号”到“具象画面”的优效转换,更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想象,给语文课堂插上了绚丽的翅膀。
一、朗读课文。想象文字丰富的画面
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手段,朗读语调的轻重,声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节奏的快慢,无一不折射着文本独特的内蕴,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在对文本的品读过程中,记忆中的一帧帧画面,能够帮助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请看《秋天》的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老师给大家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把“打滚”“奔跑”“抓”几个词读得很重:
师:你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读吗?你也试着来体会一下。
生:(声情并茂朗读,若有所悟——)我在读这几个词语时,仿佛觉得秋风像个调皮的孩子。活泼可爱。
生:作者把秋风写活了。
生:我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
师:说得真好,这样读书才有效!我们阅读就应该这样,首先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然后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带着感情朗读文章。你们试着读一读,把感情读出来。
生:(有声有色朗读第3自然段,突出关键词语)“低头弯腰”这个词让我仿佛看到向日葵成熟了,颗粒饱满沉甸甸的;还有,在我读到“香”这个词时,就好像闻到田问小路上到处弥漫着菊花的香味。真是美极了!
师:真好!你不仅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了,还用想象来补充语言文字的内容。
生:(朗读第5自然段)我从“乐”字想象到玉米在夏天闷了很久,秋天成熟了终于可以出来看一看这个崭新的世界,一定特别开心;“笑”字是高粱看到人们喝着用它酿制的美酒时兴奋的表情,忍不住要高歌。
师:那你想想高歌时应该是什么感觉?
生:豪放的,很有气势。
师:那请同学们一起来高歌一曲“酒歌”,好吗?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获得对文本语言形象化的感知?想象在这中间建立了一座桥梁。“打滚”“奔跑”“抓”看似极平实的词,由于唤起了孩子们平时嬉戏打闹、相互追逐的游戏画面,而显得特别亲切,如临其境。“低头弯腰”传神地描摹了向日葵成熟的姿态,这对于农村的孩子真是再熟悉不过了!“玉米的烦恼”究竟是什么?生活在农村,面对大片大片举着红缨的玉米,孩子们自然会想象到农民伯伯渴望丰收的急切期待。显然,这一组意象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动厕面,贴近学生实际,丰富了学生对诗句的形象化的感悟。在孩子们想象的世界里,文字恰似一串串飞翔的音符,流动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卷……流淌着真情,充满着理趣。
二、链接生活,想象文字丰满的内蕴
如果说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高度凝练后的生活的再现。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课文绝大部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深人理解文本提供了生活基础。因此,有效实现文本语言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变抽象的文字为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对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非常有效。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场”里,美好生活场景的再现,必然积淀为学生的形象感知、个性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深刻体味文本丰满的内蕴。一位老师在《秋天》的读讲中,这样引领学生想象生活场景:
师: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告诉老师你对“井井有条”“篷蓬勃勃”的理解?
(生朗读第6小节,重读“井井有条”“蓬蓬勃勃”)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井井有条”“蓬蓬勃勃”读得很投入,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生:我觉得秋风轻轻吹过田野,就像一把大梳子,把田野梳得很整齐。
师:你能描述田野都有哪些东西显得很整齐吗?
生:有金黄的稻子、火红的高粱。还有果树上挂着的柿子、苹果、石榴,高低错落,非常美丽。
师:说得真好!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现在让我们用两只眼睛看“蓬蓬勃勃”,你还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农民伯伯在辛勤劳动。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师:是啊,作者不仅是在赞美秋天,更是在赞美劳动人民!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劳动的热情赞扬来诵读这一句。
汉语言丰富的内涵就在于语词的多义性和丰沛性,词约意丰,言简意赅。如何透过抽象的文字把文本读厚,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里,如果单纯解释“井井有条”与“篷蓬勃勃”,无疑显得呆板而僵化,失去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欣喜的是,老师有效的引领,激发学生想象生活,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井井有条”的形式,更想象到“井井有条”的丰实的内容,那金黄的稻子、火红的高粱,还有果树上挂着的柿子、苹果、石榴,组成高低错落、美丽动人的生活场景。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农民伯伯田间“播种”“管理”“收获”的推进过程与劳动的艰辛,想象到梯田层层叠叠方方整整,农民伯伯挥汗如雨辛勤耕耘的可亲可敬的形象。“蓬蓬勃勃”,从表象上看,描写的是田野里的庄稼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实质上,作者流露出丰收在望的喜悦,表达了对美好秋天,美好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想象教学,让朴实的语言文字具有了“形象”,充满了深刻的内蕴和丰沛的情感。当下,也许我们不必太在意语文教学的“意”,更应关注文本的“言”,然而,通过想象,在“言”中悟“意”,在“意”中品“言”,“得意”而不“忘言”,难道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融通旧知,想象文字丰厚的情感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领“读者”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文本表达的情感,从而“披文以人情”。笔者以为,汉字有“形”可考,有“象”可查,有“情”有“义”。合理想象,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愫。《秋天》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借助想象启发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请看这则案例:
师:秋天的田野这样美丽迷人,难怪作者在诗歌开篇就直接抒情,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现在老师想听听大家对第一自然段中“更红更娇”“更甜更好”的理解。
生:因为秋天的苹果更红了,把太阳映衬
得更红更娇。
生:秋天足收获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所以太阳也显得更红了。
生:秋天的果实都成熟了,苹果甜,稻子香……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香甜,所以作者在赞美空气时电是在赞美秋天的美好。
师:大家已经是在用心读书、用情感悟!请同学们再读诗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还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留恋,他希望把秋天留驻。
生:黄叶是秋天的象征,作者珍藏黄叶就是要珍藏秋天。
师:诗歌是情感的高度浓缩,我们学习诗歌一定要用心体会其中的意境。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正是因为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才留下了那么多的优秀诗文。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是描写秋天的?
生:《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老师也知道一首《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面对的都是秋天,但心情不同,眼里的景物也就不同。有写秋天露水的,有写秋天红叶的,也有写秋天夜晚的……相信大家对秋天也有了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试着写两句诗,可以仿照课文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生:秋叶在小路上滑翔,秋叶在小河上飘荡,秋叶用菊花的香气,把夏天的气味儿轻轻擦掉。
师:仿照第二自然段,仿中有创,真不简单!
生:柿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红灯笼,鸭梨挂在枝头,像一个个金葫芦。
生:秋叶如同一只小船,载着小蚂蚁过河。
生:秋风像一个魔术师。他把苹果变红了,他把橘子涂黄了,他把葡萄抹紫了……
师:有位哲学家说过: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你们的诗句真美!
生:夏姑娘走了,秋姑娘来了。她来到果同里,给苹果涂上美丽的腮红,逗得石榴咧开嘴笑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都变成了一个个小诗人。希望我们能记住这个美丽的季节,那飘飘洒洒的落叶,那绚丽多姿的色彩,都是大自然为秋天描述的美丽画面。希望我们记住这个收获的季节,记住为我们奉献喜悦的秋天!
近代词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清代文论家王夫之也认为:“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不难看出,情属于内心世界,景属于外在世界,是互有区别,相对独立的,但两者又是互为依存,相生相发的。而如何在情景交融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流露的感情,透过“景语”体验“情语”,合理的想象、对话则融通了文本与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孩子们眼里,秋天可以“更红更娇”,秋天可以“更甜更好”。那是花瓣飘香的秋天,那是硕果累累的秋天。秋天,真的是多姿多彩的,表达出作者深沉的热爱和赞美。可是,秋天又是深沉的,是坚强的,是愁怨的……古往今来,秋,是绚烂之秋,是愁眠之秋,是霜寒之秋,也是可爱之秋。秋天,在让孩子们亲历其顽皮、活泼、成熟、丰硕和多情之后,教师有效的拓展、渗透,润物无声地丰富了学生对秋的多重认识和深沉积淀。新知与旧知的融通,情景交融的欣赏,想象、仿写的个性化表达,秋天在孩子们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是情的呢哺,爱的絮语,那是诗的萌动,心的向往与凝思。是的,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天生就有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