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00

  

巧用教材空白,提高语文能力

◇ 李 钊

  “空白艺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
  
  一、借用空白,展开想象
  
  语文教学应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波德莱尔认为,没有想象,一切感官,无论多么健康敏锐,等于乌有。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创新的彩带,一点也不过分。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留白”,向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五(上)第25课《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这句话最后的省略号,就是文章的一个空白处,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李白此时会想到什么?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孩子们的遐想中,孟浩然离岸登船了,李白伫立在江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了,李白还是伫立在江边;船越来越远了,只看见模糊的帆影了,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最后,连帆影都不见了,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时候,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体会到。体会这个省略号妙就妙在它写尽了于言万语,道出了满腹的心声,传达了深厚的情谊。
  
  二、采用空白,体验角色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利用教材空白,让学生扮演角色人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如教《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利用教材空白,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禹在外治理洪水13年后,回到家中,一家人终于团聚了。想一想: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个个情趣盎然,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有互相诉说离别之情的。有聆听父亲讲述治水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的,有为父亲捶背揉揉肩的,有准备丰盛的酒菜来慰劳凯旋的英雄父亲的……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语交际的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在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也推向了新的境界。
  
  三、巧用空白,发展语言
  
  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其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冈为“说话能力”既是一个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强弱的体现,也是一个学生语青积累程度和盘活语言积累能力的再现,更是一个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新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语言必须做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拓展空间。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不失为一种“创设情境,拓展空间”的最佳时机。
  神话故事以其瑰丽神秘的色彩和大胆奇特的想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备受小朋友的欢迎。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神话故事时,抓住课文空白处,大胆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拨动他们的情感心弦,鼓励大胆创编,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下面是教学中的几个小细节:
  1.看到人们没有火的痛苦,同学们很痛苦,说明你们很有同情心,同样,极富同情心的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他心里更难受,便决心要为人类而盗取天火。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
  2.人类终于有火了,个个欣喜若狂,他们会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呢?
  3,普罗米修斯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宙斯还派凶恶的鹰来啄食他的肝脏,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一种让人晕厥的疼痛……可他坚决不屈服。你想对他说什么?
  教学中这三处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第一处,主要讲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同情,下决心要为人类盗取天火;第二处,讲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天火,人类对他的感激之情;第二三处,讲普罗米修斯忍受折磨不屈服的精神,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表八里,循序渐进,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
  
  四、利用空白,体验文本
  
  新理念要求语文老师多创设情境,营造利于学生学习的氛闱,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借助教材空白,再现文中情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创造,这是一种挑战。
  如在《放小鸟》的教学中,放飞想象,再现情境,体验文本——补充“空白”:
  1.研读“看小鸟”的有关句子。
  ①读有关句子。②说说:如果那只小鸟送给你,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第一次“补白”)
  (“说”,必须读文,必须思考与换位体验。这种熔“读”“想”“说”于一炉的“体验学习”,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性,珍视的是学生的独创性,发展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研读“喂小鸟”的有关句子。
  ①读有关句子,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②(大屏幕出示一动不动的“笼中鸟”)想想如果你是“笼中鸟”,会说些什么?(第二次“补白”)
  (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与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批判精神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文字与画面同时刺激,再让学生“想想”,能进一步体验“我”爱小鸟的真情实感)
  3.研读“听鸟声”的有关句子。
  ①(大屏幕展示镜头:笼中小鸟扑扇翅膀挣扎,窗外鸟妈妈来回飞动十分焦急、同时传出双方十分凄惨的叫声)读有关句子。②小鸟会对鸟妈妈说些什么?(第三次“补白”)③鸟妈妈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第四次“补白”)④“我”听了鸟的“对话”又会想些什么?(第五次“补白”)
  (“叫”的渲染,会唤起学生有关“亲情”的体验与想象。在相互倾吐“体验”和“想象”中,不仅产生怜悯和同情之心,更有纯洁的爱心和闪光的童心!“智商”“情商”“德商”水乳交融,同步提升。学生、“我”产生情感共振:放小鸟!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4.研读“放小鸟”的有关句子。
  ①读有关句子。②“我’’把小鸟放了,小鸟好像在对“我”说什么呢?(第六次“补白”)③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鸟,想看吗?(大屏幕显示一组美丽又活泼的小鸟)
  (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我”是爱小鸟的,爱得那么无私,爱得那么真诚,是一种“真爱”。大屏幕放映鸟类让学生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护鸟类、爱护自然的情感,水到渠成,十分成功)
  
  五、补充空白,锻炼能力
  
  选人教材的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奇石“很有趣”。而对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则一笔带过,形成了空白,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二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进行迁移训练。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其实,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还能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如锻炼学生绘画能力,在直观中再现客观内容;给学生一方展示自己的舞台,表演文中情境。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人文精神,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理念,还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有了“空白”,就有了多向思维,就有了争议;有了多维评价,也就有了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的特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就在这种多向思维、多维评价、多向互动中形成。没有“空白”,一切都是教材说了算,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课堂教学也就会变成固定的模式,变成一潭死水。

巧用教材空白,提高语文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