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18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对话技巧

◇ 吴 波

  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对话作为一种策略,往往与共同在场、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通过敞开、接纳、回应、碰撞、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达到视界融合、共同提高的目的;对话作为关系思维的表征,既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各种文本之间。因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处理好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合力”,形成最大效能,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建构理性对白之“窗”
  
  1.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入口 教师在引导阅读教学之前,要研究文本。我们所学的课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阐释类文章,即用科学严密的语言写成的说明性、议论性、纪实性的文章。写作目的在于阐释事理,这类文章要求语言的“真”。二是描述性的文章,即用描写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多重表现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抒发个人的性情。这类文章追求语言的“美”。前一类文章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中严密的语言作为典范,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以做到语言富于逻辑性。后一类文章我们重在学生的自我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不要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强加于学生,只能引导、启发,否则适得其反,因为感悟能力的提高是和学生先前的经验分不开的。总之,我们要以文本为例子,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人口,打开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窗口”,以达成课堂预设目标。
  2.选择阅读教学对话的链接点
  由于教师的生活阅历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这就导致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尽相同。教师如果以自己特有的视角和学生进行对话,这无疑会产生层次落差。正如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与学生近距离的对话话题,选择恰到好处的“链接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3.创设阅读教学对话的情境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大多具有人文魅力,教师应根据文本创设富有文化内涵的对话情境。吴永军教授说过:“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共同放飞心灵,让心灵相约,承沐思想光华和文明雨露的浸润。”作为意义的载体——文本本身是单一的,有了情境之后,就好比给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互通的桥梁。我在教苏试的《水凋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本词,读中感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两难心境,利用舞蹈表演,化内心的感悟为形体语言,似真似幻,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新的感悟。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架构师生相通之“桥”
  
  1.教师的对话语言体现人文关怀。教师面对的是充满个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体现智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激励性创新性。这是学生尊重以致仰慕教师的基础,往往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深深地留于他们的记忆之中,成为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我在上优秀作文阅读课时,阅读了一位女学生的作文,读了这篇习作后,称赞了此文的写作思路清晰、语言优美、主题新颖等。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这篇作文是抄袭的,我在某某地方看到过!”顿时,全班哗然,学生都瞪着眼睛看着我如何收拾这尴尬的场面:当时,我第一要考虑的是避免这位女同学的自尊心受挫。我说:“抄的?看来是有这样优秀的文章,如果不是这位同学把这么好的作文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许没有机会欣赏到这么美的文章,可能是一时疏忽,忘了写作者的名字,这不要紧,补上就是了。从今天开始,请同学们每人每周推荐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就叫有福同享。”话音刚落,同学们响起热烈的掌声。后来,这位女学生给我来信:“感谢你,老师!是你维护了我的自尊,让我保持了对优秀作文的阅读兴趣。现在,我的写作水平有一定提高,有多篇文章见于报刊杂志:”
  2.教师的对话语言力求激发学生的兴味。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设法引导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味。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创设对话的情境,要在阅读文本的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文本的情节转折、递进处设疑,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让学生达到兴奋点。其次,教师的对话语言力求形象性,诙谐、幽默,鲁迅先生抨击当时政府反对男女交往,禁止男女同泳的做法时说:“这样一来,我们同在阳光下呼吸,就得戴着防毒面具示人,这样恐怕还不行,甚至要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形象化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教师的对话语言激发学生的兴味,会给学生减轻身心的疲惫,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3.教师应留意阅读教学对话目标的生成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不再仅仅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对话、互动,实现预设的过程,而且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自然生成的过程,当然不是盲目生成,瞎生成,它必须围绕客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我在教《往事依依》时,预设目标让学生感受《千家诗》中丰富的语言,体味祖国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情。正当学生津津有味地诵读、涵泳《千家诗》中优美的诗句时,我突发灵感,何不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丰富一下学生的词汇呢?于是,我即时生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千家诗》中描绘春、夏、秋、冬的词汇、诗句,让人赏心悦目,那么,同学们是否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词汇、诗句呢?一石激起于层浪,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我让学生尽兴在黑板上发挥,不一会儿,优美的词句填满了整个黑板,我惊叹于学生们的如此热情。我随即让同学们拿出摘录本抄下来。面对这些写景的词句,觉得不让学生练一练笔,似乎有点可惜。我就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解了写景的注意点,诸如:写景怎样安排顺序,设置怎样的写景角度。如何做到以动衬静,如何修辞等。不久,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交上来了。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对话技巧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转变观念,不但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让自己的对话睿智、机敏。在阅读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对话技巧。以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对话技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