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92

[ 马 庆 文选 ]   

关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索

◇ 马 庆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有新意,而且要求有创意。
  然而,一部分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支离破碎,搬用或套用一些新的形式与花样,致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式改变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放任自流了;2.教学形式改变了——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没有了合理的秩序;3.教学手段改变了——多媒体信息占据视野,翻新的花样掩盖了真实的思考;4.课程资源开发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了拓展却又漫无边际。这些现象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是: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落实
  
  笔者认为确立教学目标是有效阅读教学前提,是第一要遵循的原则。有了教学目标,电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可以朝着目标有计划地推进语文教学的进程。学生在这样的基本框架内去积累、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无数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学生整个成长历程的总目标。目标是一盏盏明灯。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教师也不知道教学的走向,大家跟着上课教师的感觉走,教师说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不能很好地完成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再“精彩”,也是低效的教学。
  我看到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多种形式的读书几乎占据整个课堂,很少见到词语的训练,问题的思考,思维的拓展。(本来学生读得很好了,教师还觉得不够,好像不读得烂透怎么是阅读教学?)还有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师简单地处理一下生字,很快过渡到讲读,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教学有效的时间来识字,结果越欠越多。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建构,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还要照顾差异,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吃。我们看到一些课堂,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意外生成很精彩,但课堂成了少数人的舞台。还有很多学生该掌握的还没掌握,怎么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呢?课堂教学失去了目标,再“精彩”也不值得去欣赏。
  
  二、课堂教学的方式与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的方式与策略。无论阅读教学怎么教,也不能脱离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语言的积累,能力的训练。现在有人强调建构式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与创新,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的学生提出珊瑚礁是怎么形成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进而就让学生查阅资料,弄清形成的原因与过程。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再也没有时间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了。这是关注了枝节,失去了树干。又如,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说喜欢朗读,有的学生说喜欢绘画。有的学生说喜欢表演。然后教师就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课堂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课堂交流的时候,朗读的朗读,绘画的绘画,表演的表演。课堂教学出现了思维的空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要知道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对文本的理解有个逐层深入的过程。没有默读的思考,没有问题的探究,没有朗读的体验,这怎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又表现在哪里?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主导,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我经历过这样的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然后学生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把所有的生字用投影打出来,学生想汇报哪个字就选哪个字,想怎么汇报就怎么汇报。学生确实很有兴趣,一个学生把一个字汇报完了,其他学生还汇报这个字,有的是读,有的是组词,有的是说话,有的是说记忆方法。整个课堂教学你说我说,热闹非凡,教师也不住地激励夸奖。不知不觉课堂教学的时间过了大半,再想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个现象说明,课堂教学不能放任自流。对某个环节教学要有尺度的把握。如果课堂教学换成另一种方式,由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哪个字,那么就可以调控学生的发言,也能把握识字的重点,合理并科学地分配教学的时间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却失去了有效性,这不是真正的尊重。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我们反对朗读技术性的指导,主张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但绝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前阶段听说这样的一个案例:在学习《坐井观天》时,一个学读青蛙的话:“朋友别说大活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把重音放在“别说大话了”上,老师提出了表扬。一个学生再读,把重音放在了“那么远”上,老师鼓励读出了自己的感情。又一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读了这句话,老师问:“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青蛙长期住在井里,连话都不会说了。”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可真好!”这是一个童活故事,它不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用真实的生活来理解并不恰当,学生自己有这样的体验可以理解,教师表扬就显得很牵强。

关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