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74

[ 朱 静 文选 ]   

《扩题觅精彩》作文教学实录

◇ 朱 静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时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可是在南京某一个区的一模作文阅卷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的作文选材范围窄小,题材雷同,思想肤浅,文章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这给阅卷老师造成视觉疲劳,以致作文分数不尽如人意。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会使文章精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本节课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尝试在扩写题目的过程中寻觅精彩的写作内容。
  
  [教学目标]学会通过扩写题目选择最优的写作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地把别人的“陈谷子”、“烂芝麻”拿来写,那么作文必无新意。只有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写作内容,文章才会精彩起来。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写作内容才会使文章精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扩题觅精彩,也就是学会通过扩写题目选择最优的写作内容。首先一起回顾一下一模作文题。
  二、方法
  文题回顾:一棵树,能给人许许多多,也能让人想到许许多多。你能想到些什么呢?请以“就像一棵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班名和人名。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大家想一想,给这个题目做一个扩题,有哪些地方可以扩呢?
  __就像一棵__树
  1.教师:那么第一空可以填什么呢?我们所填的内容是这句话的主语,也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了,在“一模”卷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写作对象,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这些写作对象好不好。
  例一:(1)小树 (2)成功 (3)我们 (4)机遇 (5)四季 (6)前进
  学生逐一点评如下:
  (1)小树(与树是同类事物,只写了树的成长,没有扣住题目中的“就像”)
  (2)成功(与树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或是相似点,还是没有扣住“就像”)
  (3)我们(是群体形象,而一棵树是个体形象,没有关注题目中的“一棵”)
  (4)机遇(稍纵即逝,而树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四季(春夏秋冬四季与树没有相似点)
  (6)前进(是横向的发展过程,而树的生长是纵向发展的过程)
  教师小结:这些写作对象不好,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就像”理解为好像(比喻)或是如同(相似),说明所补充的主语必须与一棵树有某种内在联系,而这些写作对象与一棵树之间没有某种相似点,没有某种内在联系。
  这就告诉我们选择写作内容的第一个要求就应该是符合题意。凡是不符合题意的即使所选内容很新也应该立即舍弃。也就是说扩写题目的前提是必须认真审题,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比如这题中的“好像”“一棵”都属于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容易被忽略。
  2.再回顾一下,拿到这个题目你心中想的第一个写作对象是什么?
  (学生开火车回答:父爱、母爱、清洁工、爷爷等)在“一模”作文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写作内容,这些写作内容都是符合题意的,请你们来评一评,把这些素材作为写作内容好不好?
  例二:
  (1)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普通劳动者(清洁工、门卫、教师……)
  (3)岁月、人生、生活、都市、大自然……
  (4)她(他)、你……
  (5)航天事业、战胜金融危机、抗震救灾……
  学生逐一点评如下:(1)过于老套 (2)人人熟知 (3)范用过广 (4)笼统模糊(5)不熟悉,难以驾驭。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都是符合题意的,但并不是最佳的写作内容。(1)的素材你最熟悉、最常见,但往往也是别人容易想到的,过于老套,就很容易和别人写的“撞车”。(2)的素材人人熟悉,写出来毫无新意,易和别人雷同。(3)的素材看似较新,但是范围过广,写出来的内容会显得空洞,言之无物。可以将素材范围缩小,要选用角度小、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过于抽象的“材料”,(4)的素材笼统模糊,写作对象给人感觉不明确。(5)看起来已经关注了社会生活,但这样的素材我们并不熟悉,写作时难以驾驭。这些内容虽符合题意,但并不是最优的写作内容。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最优的写作内容呢?老师罗列了此次一模中一些佳作的写作对象,这些作文都拿到了高分,我们来看一看它们究竟好在哪里?
  例三:佳作中的写作内容:
  (1)鲁迅(周树人的品格)
  (2)乡愁(余光中的乡恋)
  (3)成长(我在古诗阅读中思想渐趋成熟)
  (4)向往(小草渴望像树一样高大)
  (5)和谐(班级就像一棵树,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就像每一片树叶)
  师生共同评述:这些写作内容相对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不易和别人“撞车”,也容易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同时也能使阅卷老师赏心悦目,耳目一新。通过扩充主语我们发现作文写作对象是非常宽泛的,可以是自己、某个普通或典型人物,也可以是群体形象或自然、情感、社会生活等。其实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是追求稀奇古怪的事情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要选择那些有特色的材料,能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认识和感受。那么,这些新颖独特的写作内容从何而来,来源于我们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们要学会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时代的“浪花”,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比如说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将我们的祖国比作一棵树,每一个公民是一片树叶,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像大树的每一片树叶团结一致,共同抵挡生活的暴风雨(比如5.12地震、雪灾等)。另外,这些新颖鲜活的素材还来自于我们平时阅读的一些书籍、报刊等,比如说选择鲁迅的品格像一棵树、余光中的乡恋像一棵树,这样的素材都是直接来源于我们的课本,关键在于我们平时要积累,并能够活学活用。
  3.扩完了这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处需要扩写的地方。请大家思考“像一棵
  树”。(开火车的方式说)
  注意思考的角度:
  (1)可以写哪些树?这些树有什么特点?
  青松、杨柳、白杨、胡杨树、橡胶树、槐树……
  观赏树、行道树
  (2)可以从哪些角度写树?
  树的情状:茂盛的、美丽的、四季常青的、枯萎的……
  树的外形:树根、树枝、树干、树冠、树叶……
  生活环境:深深扎根于泥土中、广袤的黄土高坡上、戈壁滩……
  功能作用:绿化环境、美化生活、造福人类……
  成长过程:发芽——生长——茂盛(长成参天大树)——衰亡——再生
  树的精神、品质:默默无闻、经历风雨依然挺拔、顽强、无私奉献、执着、忍辱负重……
  4.现在我们将题目的两部分补充完整,可以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写出许多新颖独特的内容,例如:
  内容示例:__就像一棵__树   (1)美德(爱心、拾金不昧、诚实)就像一棵幼小树。需要精心的栽培与呵护。
  (2)求学(经历与精神)就像一棵粗壮的树,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不低头(如宋濂)。
  (3)风俗(节俗、民俗等)就像一棵常青的树,让民族文化繁荣茂盛。
  (4)微笑(快乐、热情、谅解等)就像一棵清秀的树,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如果让你重写此文,你会选择什么素材?发散你的思维,展开想象,请仿照示例重新写一写__就像一棵__树。
  学生练习摘录:
  爱心、宽容、团结等就像一棵树、李白、李清照等经典人物就像一棵树: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跳出爸爸、妈妈、清洁T这样的生活素材,从而选择出较为独特、精彩的写作内容。记住选材时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不过有时换个角度想问题,往往也能从老材料中写出新意。
  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选择最优的写作内容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步骤:
  (1)扩题罗列(5-10个,可写在草稿纸上)
  (2)精心筛选(可采用排除法,删去不符合题意的、人人熟知的、自己不熟悉的、角度过大的,而选择表达真情实感、人无我有的内容)
  (3)斟酌确定(反复推敲好在哪里:有没有地方可以丰富内容?能否引入细节描写?有无名言警句支撑写作内容?读者喜不喜欢……)
  三、练习
  题目一:有的地方景色宜人,有的地方让人魂牵梦绕,有的地方让人终身难忘,有的地方让人感慨万千,请以“有一个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1.扩题罗列
  思考一:有一个__地方(提示:“地方”可以有哪些?)
  (学生答案参考:车站、公园、学校、家、家乡、某个街道、某个旅游景点、大海、草原……)
  思考二:怎样的地方?填空:有一个__(怎样的)__(什么)地方
  (学生答案参考:景色宜人、广袤、传承民族文化的、世外桃源……)
  思考三:这个地方让人怎样?有一个__(地方)让人__
  (学生答案参考:魂牵梦绕、终身难忘、让人感慨万千……)
  2.选择确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都能够选择相对较为新颖、独特的素材)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真正重视作文的选材,不要“拾到篮子里都是菜”,只有对可供写作的内容经过认真的罗列、筛选、确定,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是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妙趣横生的优美故事,震撼人心的情感表现。这样的文章一定是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当然,请记住:要想觅出精彩,我们必须留心生活,勤于积累,因为生活是我们的创作源泉。
  五、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意识到,考场作文绝不是拿到作文题想到一个素材就能动笔,这样的素材虽然是最熟悉的,但往往不是最佳素材,而是要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题:通过对题目中各个角度的扩写(比如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结果等的扩写)罗列可写的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选材的几点要求进行辨别筛选。树立这个选材意识我认为非常重要,有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没有新鲜的素材而是没有动脑筋去思考、去辨别。当然要想真正让学生具备选材能力也绝不是一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平时长期的训练。另外要想在考场中写出一篇佳作,除了要有很精彩的材料外,还要有优美恰当的语言,得体清晰的结构、深远的立意等等。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的心热起来,眼亮起来,手动起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相信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不会再愁找不到新颖鲜活的写作素材了。

《扩题觅精彩》作文教学实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