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欢乐的泼水节》,课后,不少老师给予了好评。其中一位老师特别提到了这节课我的评价语言,并称道评价语言准确、到位,值得学习。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课前在备课时充分钻研了教材,了解了学生,至于评价语言,我没想太多,现在意外地收获了,这样的好评,我应该认真总结一下。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所作的即兴评说,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显现。在特定的语境中教师机敏地决定“说什么”“怎么说”,并非易事。“说什么”一般能想到,而“怎么说”则常常被忽略。“怎么说”才能使评价语言鲜活,才能使评价信息在传输中发挥最佳绩效,才能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将老师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感悟呢?我认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同时努力使评价语言具体化、形象化。
我教《欢乐的泼水节》时,尽可能活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评价。活用文本中的词语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诱发学生联想生活体验。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例如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齐读课题《欢乐的泼水节》时,我的评价紧扣课题中的“欢乐”这个词,“还不够欢乐”“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欢乐”……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课题所营造的氛围中。再如品读人们为泼水做准备的句子时,我要求学生: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比一比谁来得最早。学生赛读之后,我的评价语就以文中的“早”为依据,“你来得真早”,“你比他来得还早”,“哇,你来得更早”,“大家来得都很早,真了不起”……让学生头脑中很快有了准确的感知。
尽可能用体态语言进行评价。教师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绪,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也是一种大学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整节课中,我都保持着一种激动的情绪,沉浸在欢乐之中,用这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加之以临场发挥的许多动作、手势,使得课堂充盈着欢乐。例如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我会立刻竖起大拇指,并投去赞许的目光;有时,我还会走到他的身边,轻拍他的肩膀,送去我的微笑;学生的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博得我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容……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所以教师动情的体态语言能使学生投人真情,充满热情,
语文课呼唤着教师投入真情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当学生答错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有助于学生修复错误、树立信心,例如看完了《欢乐的泼水节》的视频,我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这欢乐的场景。有一个学生说道“举国欢庆”,我迅速地作出反映:“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举国’是指全国,而这里是傣族人民,你愿意再试一试吗?”
这样的话语可以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较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综上所说,课堂评价确实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修炼的内功。其中既包含了积淀、智慧,又包含了爱心和宽容。为了更好地推进新的课程改革,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