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通过明白“发愤”的原因、“发愤”的经过及“发愤”的结果,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与司马迁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司马迁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我在重点环节安排了三步:首先,从“飞来横祸”入手,让学生体会司马迁的心理;其次,让学生角色互换,想象司马迁的神态、动作,以走进他的心灵;最后,借用相似的人物经历及别人的诗,让学生对司马迁的心灵世界有更深的认识,情感得到升华。通过一步步的深入,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文,还学会了学习。有了以上的心灵对话,学生再次走近《史记》时,感受便更加深刻,对司马迁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体会得更加到位,从而在内心对司马迁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最后。我还安排了对文本内容的拓展,说说像司马迁这样的人物还有谁。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具有发愤精神的伟人,也让学生从人物、名言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可能学生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做到,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身上的这些品质一定会逐渐由隐性变为显性的。有内涵的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求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