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04

[ 王志保 文选 ]   

只有“动情”才能写出美文

◇ 王志保

  被动写作是指那些强制性的、不是出自作者本愿的写作,与人们主动采取文字表达方式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相反,它的主题和题材甚至文体形式都是限定的,不像文学创作,可以根据作者自已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写。考试中的命题作文和学校里以作业形式布置的作文都是被动写作。由于这类写作都不是出自作者的本愿,所以写作的难度比较大,写出来的文章质量电不高。
  任何写作都需要“动情”,这是写作的起点。作家写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都是受到触发,进而“动情”,才有了一部部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杨朔看见蜜蜂辛辛苦苦采蜜,听了养蜂人的一番话,释开了他心中长期以来对蜜蜂的疙疙瘩瘩的感情,进而写了散文《荔枝蜜》;冯骥才坐火车时看见一对夫妻,妻子个子高而丈夫个子低,但是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恩恩爱爱过自己的生活,作者受了触发,后来写出了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巴金写《家》也是他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过的东西“逼他拿起笔来”的。总之,他们都是受到经历的触发,才将自己的看法、感情写成作品。可见,写作的契机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现象使作者内心有所感触,才有了写作的冲动,最后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没有触发就没有真正的见地,没有真正的感情。硬写自己没有经历过或者没有想法的作品是不行的,即使勉强写出来的也是干瘪的、没有血肉的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被动写作质量不高,正是因为写作者没有真正“动情”而进入写作状态,勉强为之,虽然完成了,但是文章的质量却没有得到保证。常常给人的感觉是空话、套话比较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性的办法,在于让写作的人“动情”。即写作主体对写作的内容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想法。
  如何才能让从事被动写作的人也“动情”,并且将“动情”的结果合理地展现出来呢?
  首先,也就是最主要的,是感知生活,扩大视野。能不能“动情”、进入写作状态,这要看写作主体本身。具体地说,就是要看执笔者自己能不能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作者要用一颗细致的心、一双锐利的眼睛去感知生活,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面,开拓自己的视野,积累方方面面的知识与见解。有了丰富的生活知识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提高预见能力、增强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提高认识的准确性。一个学生,应该努力积累课堂知识,并且不忘记涉猎一些课外知识;勤于积累自己的词汇,从课本中领略文章的写作奥秘,因为课本上所选的都是一个时代最优秀的文章。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这样到了考试或写作业的时候就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写一篇不错的作文。
  其次,要做的就是尽量去寻找激情和感悟,进一步提高熟练程度。对身边的一些重要事情视而不见或者有所感而无所触是不具备“动情”写作的条件的。其实很多人都是吃了这方面的亏,身边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他就看不见,看见了也没放在心上,这样是没法积累知识的。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使被动写作显得相对容易。如果你写过很多次计划、总结,那么你就知道这样的文章要求你写些什么,怎么去写,然后有目的地搜集材料写出文章,这比盲目地写作容易得多。
  除此之外,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要锻炼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要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多加分析理解,对事物的本质多加思考。许多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在碰到类似的事情时,一语道破真谛。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语言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语言库,这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也是学生的基础性修养。这样积累多了,在接到写作任务的时候就能很快获得触发。
  “动情”之后需要有合适的契机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接下来就是要正确地利用这样的固定命题或者接到的写作任务,把它作为转化触发的契机,将之前感触到的东西真正适时地表达出来。文学创作,在看到外物并受到触发之后需要作者产生写作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进入写作状态,而被动写作需要的是外界施加的任务,来使作者进人写作状态,完成写作任务,写作者要正确对待接到的任务,把它作为一个能够使自己抒发见解的契机,并很快从积累中整理出所有的相关材料,或者再尽快根据任务内容有目的地搜集材料。能够在这样的约束下自由而全面地抒发见解,是需要较高理论修养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所感触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最起码要学会运用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国古代的公文写作其实已经体现了这一点,晋时温峤为文清越而旨意深远,就是因为他当时身处军中,对叛乱深有感触,所以写出的檄文充满真情实感,读时才能声泪俱下、意气激扬,最终起到了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的作用,并且打败了叛军。唐宪宗时的中书舍人令狐楚,刀架在脖子上时仍然能够从容作文,除了一腔正气之外,他还深深地了解军队叛乱的严重后果,拥有能以充满真情的文章打动叛军的能力。所以才免遭杀身之祸。古人将拟写公文的大手笔称为“鸿笔”,是因为“鸿笔”既是政治家又是策略家,熟悉国家治理事务,又善于为文并且能“言人言之难隐”,不回避社会实际问题、敢于触及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且好学不倦,勤奋博学,视野广阔。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拥有自己的思想,又掌握了政治、策略和为文的知识,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合理地通过公文表达出来,也就是他们能够找准自己的触发点,或者说他们广博的知识为他们的策见提供了基础,创造了触发的前提,这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宝贵财富。

只有“动情”才能写出美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