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反映国内外劳苦大众生活的,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卢沟桥烽火》《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慈母情深》《小珊迪》《穷人》……但是,有不少语文老师在上此类型课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到师生心心相印,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最后达到情感共同升华的境界。这些老师课前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既有动情的音乐,也有激情的朗读,还有各种巧妙的提问,但学生始终没有走进文本,游离于课本之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列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今的学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痛苦的经历,没有忍受过饥饿的折磨,没有尝过艰辛生活的滋味,而被家长宠坏了,被社会娇惯了,在这样的一群孩子面前,如何教反映苦难生活的课文值得研究。以下是我做的尝试:
一、交流对话,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感动是事实,但人的情感应该是古今相通的,通过搭起沟通的桥梁还是能达到心灵互通的。
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中,课文背景是20年代的旧中国。课文的主人公是少年周恩来。对于当时那个动乱不堪的年代现在学生是无法感知的,继而对于少年周恩来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呼喊也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
(课件出示了一幅被老鹰、熊等动物占据满满的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中国的地图都被这些凶恶的动物占满了。
生:我知道这些动物就是侵略者,他们把我们的领土都占领了。
师:是呀,那时我们中国的领土就这样被这些侵略者们无耻地瓜分了,并起名为“租界”。在当时,租界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因为中华不振而导致的一幕一幕惨剧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出示幻灯片)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当时的中国人被外国人嘲讽为“东亚病夫”。
租界里的洋巡捕用枪、鞭子逼迫中国人为他们劳动,稍有怠慢,就会遭到毒打。
日本租界的纱厂里童工每天要在车间里连续站立工作12小时……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太气愤了,洋人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如此的横行霸道,难道我们就任由他们欺负吗?
生:我也是十分的气愤,但我知道这都是因为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真的是中华不振呀!
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引领学生进入相关情境,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再进行情感渗透。可见我们教师要善于搭建一个平台,以学生的知识作为基础,以课堂环境氛围作为支点,以教师言语手势表情作为媒介,就一定能给大家展示一个苦难的情境,并从中体味文章的时代感情。
二、品读文本。感受苦难文学的魅力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观倡导学生自己品读文本,多元理解,感悟文本,读中生情,读中有感,读中激情对于上述所说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苦难文学,我们教师更应该以语言史字为依托,进行对文本品读,在读中让学生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情感的碰撞。
在《慈母情深》一课中,作者描绘了自己长期处在震耳欲聋环境中进行超负荷工作的母亲,当“我”去问母亲要钱买书时,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由鼻子一酸。“酸”的感觉如何而来,让这一个个白小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去感受那份“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品读语言这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我们一起看,“背直起来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
生:我看到了一个弯曲的背,背慢慢地直起来了。
生:十分瘦弱的背,慢慢直起来了。
师:你能看到母亲的背的肩胛骨了吗?那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背。孩子们,这是母亲的背吗?(是)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
生: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结实而健壮的。
生:是坚强的背。
生:是高大的背。
师:然而,我现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背。闭上眼睛继续看。
师:(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师: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么样的脸?
生:我看到了一张憔悴的脸:
生:我看到了一张焦黄焦黄的脸。
师:这是我母亲的脸吗?(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一张红润的脸。
生:一张有血色的脸,
师:这是我们母亲的脸吗?(是)闭上眼睛继续看。
师:(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疲惫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不是啊!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母亲拥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拥有一双十分美丽的、十分精神的、十分大的眼睛。
生:十分明亮的眼睛
生:十分漂亮的眼睛。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不是)带着你的想象,带着你的记忆,带着你的困惑,带着你的疑虑,我们再读这一句话
师:作为儿子,母亲啊母亲,我的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里去了?你那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你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生:被工作所淹没了。
生:被岁月消磨了。
生:被那可怕的缝纫机给吞没了。
师:是啊,消磨了,吞没了。我的母亲是怎么样挣钱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闭上眼睛,再慢慢地,再仔细地,再真真切切地看一看我们的母亲。读——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就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次次地去想象、去品读它,去感受那文字背后的意味。当读到最后,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不仅感到“鼻子一酸”,甚至会想到自己的父母而眼含热泪。这就是苦难文学带给我们情感上的力量,只有我们的教师能带领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在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学生的感悟一定会更深。这时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再感慨学生“无动于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