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地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一环,它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亮点,但是从大量的课堂实践调研中发现,它也是一个难点。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里的合作学习还处于向发阶段,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认识和反思,具体的操作还处于经验水乎,因此笔者以为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整顿,需要正本清源。
一、共同参与,是语文合作学习的“出发点”
开展语文合作性学习,从智力层面上说,就是加深语言感悟,增强感性体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从非智力层面上看,就是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意识。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小组成员人人平等的意识,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生命体,以强烈的期望效应把学生吸引到合作学习的“大旗”下。一方面确立自愿组合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全体成员的“视点”,把参与合作的主动权交给全体学生,让学生按需选择合作内容,自愿选择合作对象,决不搞生搬硬套的“拉郎配”。另一方面激发合作动机,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喜欢“合作”。只不过热衷其“热热闹闹”的形式,时间一长,兴趣会逐渐淡下去。因此必须让学生明向“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使学生产生主动合作的内趋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直关注各小组成员的参与合作的情况,通过朗读、表演等竞赛方式不断地提醒和引导全体成员参与合作,并设立“最佳合作奖”,以此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人人懂得合作,遇到难题主动合作,最后真正喜欢上合作。
二、适度竞争。是语文合作学习的“动力点”
语文合作学习就其宗旨来说,主要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讨论、研读来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过分强调合作,就会让一部分学力较弱的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也会让一些学力较强的学生失去参与兴趣。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竞争,让竞争推动小组合作学习。人与人、组与组之间进行适度竞争,在竞争中,每位合作者各显神通,各施所长,同时也看到了别人的长处。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与他人合作的强烈欲望。通过成员问的互相促进,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顶上个诸葛亮”。这时,相互依存的意识深入人心,合作的观念就牢不可破。另一方面又可以激活小组合作成员的积极性。其实组内竞争与组内合作并不矛盾,他们都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且合作是建立在有序竞争的基础上,竞争也只是在小组内形成一种“比拼”的氛围,目的是为了实现小组合作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三、交流互动。是语文合作学习的“保障点”
美国教育家大卫·w·约翰逊先生在《合作学习的原理和技巧》一书中提出:“积极的依存关系会产生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就是个体相互鼓励、促进彼此成就、完成任务并努力达到小组目标。”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合作学习的互动互促的特点。要让合作学习真正“动”起来,关键是让合作小组拥有自己的阅读流程,拥有与教师平等对话的空间。交流互动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语文合作学习要真正“动”起来,教师首先要改变“权威者”的角色,教师在语文学习中,相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看问题的视野及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促进者,是小组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遇到问题,与学生一起商量,教师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走进文本独立感悟、自由对话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少作指导,少作预设,以确保学生真正合作探究:其次教师应改变“仲裁者”的角色。积极协调小组合作者的角色分工,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对小组合作成绩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价,发现小组合作中的问题要加以调控,使小组的合作不断深入。
四、知情合一,是语文合作学习的“增长点”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语文合作学习的认知目标的同时,更要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这样做一是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增进合作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既培养了合作的兴趣,又激发了合作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策略水平。二是获得可持续合作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互动,不仅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三是树立了合作的价值观。通过语文合作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了解到合作的方法、技巧,理解合作竞争观、师生平等观,为学生将来探索外部世界时与合作者形成良性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合作学习必须由感性化走上理性化的轨道,让它成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真正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实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语文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要注重“整合性”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小组的构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一般都是根据既定的座位临时组合的,让一名成绩突出的学生做组长,因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成员时不能统筹考虑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因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严重地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我们的做法是: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小,合作意识强弱,性别特征等方面的因素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即可以增加合作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小组间的可竞争性。在教学前,教师在学习小组的分配上,应动一番脑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把班级的一些朗读“高手”、表演“天才”均匀地分散到各小组中,并且注意各种层次学生的搭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强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互动。因此这种课堂互动性强,合作效率高,合作效果好。
分工明确,角色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谁当小组长,谁来朗读,谁承担小组汇报交流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干什么都清清楚楚。总之,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明白自己为小组做什么。
但是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节课往往合作的任务不止一个,小组成员角色应当及时轮换,善于表演的应该让他表演,擅长朗读的应当让他担任小组读书“指导员”。教师可先后安排“角色朗读”、“角色配音”、“角色表演”,等环节。这样小组的成员不断地进行不同角色的体验,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状态,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互帮互促,整体进步。学习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实现个人目标。完成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更要帮助其他成员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的学习任务是全体成员的共同的学习目标,是全体成员共同的努力方向,大家既要各自为政,明白各自的任务,更要众人划桨开大船,为集体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最终把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教师应不断安排学生在小组内“练一练”,“帮一帮”,使合作学习小组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更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整合团队”。
二、语文合作学习小组运作要强调“过程性”
在目前的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只重合作的“结果”,而忽视合作过程的有效管理,几个语文学习的尖子生“大放异彩”,听说读写一杆子到底,课堂上只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小组其他成员成了衬托花儿的绿叶,只有点头喊好的份。这种合作学习看起来场面热闹,但是对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多大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学生的语文合作学习调控中要非常注重它的过程性设计。
合作学习要有预设性。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要有一个总体设计,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认真研读,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未雨绸缪,为合作学习做好认知上的铺垫。
合作问题具有挑战性。合作的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或者太简单,则无法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的难度应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不能离开学生现有的语言认知水平和语言感悟力,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起学生合作的愿望,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
合作学习要有调控性。语文教师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第一责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面,教师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调控:其一,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加强引导,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其二,发现火花。交流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就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发现和感受,并不断地“扇风”,使“火花”变成“熊熊大火”。其三,排除障碍。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使合作学习层层深入。其四,引导深化。在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始。小组的交流讨论往往浅层次,表面化。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走出无意义的讨论,使合作的“好钢”用在提高探究能力的“刀刃”上。教师应始终穿梭在小组之间,及时点拨,强化互动,使各学习小组一直保持旺盛的合作热情。
三、语文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要形成“机制性”
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小组的成员不仅个人努力并且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同时推动合作学习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认为良性的语文合作学习机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与小组的集体评价相结合,重在小组的集体评价。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小组成员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如朗读特别出色,参与讨论的观点特别有新意,以及在小组中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以此在组内树立一个榜样,激起小组内的竞争,来调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如教师在朗读感悟中,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各小组推荐一名朗读最出色的学生相互赛读。这种突出个体的评价方式,吸引学生参与目光。在小组个人评价的同时,突出合作小组的集体评价。通过语文学习小组在成果汇报过程中的交流,教师要对每一个学习群体进行评价,对完成学习目标特别出色的小组要大加赞赏,以激起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重在合作的过程评价。在小组的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这是检验合作性学习成败的关键,也是语文合作性学习最终的指向。但是在强调合作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总体设计是否合理,成员间的互动是否充足,成员思维间是否碰撞,小组阅读是否具有意义上的生成性,这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重要指标。
合作学习是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随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进行,既要注重学习过程,又要充分发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合力,这才能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才能最大化地增进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