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很高境界。课堂里,教学气氛热烈、学生情绪昂扬、学生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入一种积极状态。然而,“高潮”的形式多种多样,群情激昂是一种“高潮”,鸦雀无声未必不是高潮。我曾多次教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面对朱先生难以言表的父子深情,我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贫乏.表述不够到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作家丁玲的《愧疚》一文,她也写了“父亲”的背影.当我再一次教朱先生的《背影》“父亲”买桔子那一段时,我没有作过多的分析,只是深情地读了《愧疚》中的一段文字:
“那时,我爹在朝鲜手头拮据.为了把路费节省下来,给家中捎几个钱,已经三年不回家了,所以母亲谈及格外伤心,母亲的眼泪,使我想起爹的背影:一个中等个儿.头戴褐色毡帽,身穿深灰色的粗布夹袍.上罩着线呢马褂,肩上背着一个土色帆布线褡子,出了家门,脚步匆匆……
自我四五岁的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在他的身后,一直过了东河大桥。喊着:‘爹!过年你可回来呀!’爹仍然头也不同,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那背影,那土色的线褡子,一直变得很小很小,然后看不见了,我才扭头哭着回家。
爹的这个背影,长久不变,直到他接近六十岁的时候,我仍追着他过大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是那么挺直硬朗,脚步也蹒跚起来了。唉,那是多么悲凉的背影!当我懂得一点人生以后,我常想,有谁能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啊!”
此时此刻.课堂…奇的静:学生或悄然动容,或黯然伤心……是的,有时你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作太多繁琐的讲述,只要动情朗凄一段相关的文字.学生就已沉浸在一种人生况味的体验之中,他们在深思.感悟.回忆.联想,思维的潜流在内心激荡,奔涌。由此,我想到。有些人强调的“高潮”情绪体验的表象特征:激动不已、高兴万分、跃跃欲试、奋力向前……固然,万马奔腾、豁然开朗,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全场静默、鸦雀无声,不也是一种艺术创造的极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