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如何巧用教学策略,达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三者的统一,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呢?
一、读,内化文本,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语文实践,是解读文本最根本的途径,学生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感悟与内化。
(一)读中悟意。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定会对文本内容有所感知,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建构。教师应掌握这一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实践,使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与体验。如教学《灰椋鸟》一课,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是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场景;接着指导学生逐段精读课文,知道文章重点是写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和喧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领悟课文是通过写灰椋鸟来表达作者对鸟类的喜爱之隋以及对林场T人辛勤劳动的感激,从而激发同学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二)读中悟情。课文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借助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认真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爷爷的芦笛》一课教学中,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芦笛声的悠然婉转,平静大海的美丽温柔,风雨之夜大海的狂风骇浪。这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从读中来体悟“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的道理,并以此作为今后的座右铭。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了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
二、说,感悟本文。训练语言
“说”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来充分表达他们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感悟。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让语文的丁=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一)抓文本说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来练习说话。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中,当教学到弟子们两手空空,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时,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情境:屏幕上出现了一大片麦头微微晃动的画面,同时配以画外音:“同学们,你们看这些麦穗在嘲笑那些弟子们,它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扮演起麦穗,有的说:“你们这些人呀,那么多的机会给你们了,可你们还是没抓住”;有的说:“你们这些人可真傻,把我拿到手里了又丢掉了,你看,到头来一无所获,哈哈……”还有的说:“你们不要好高骛远了,实在些吧,抓住眼前的才是最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对课文的思想也即文本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二)抓空白说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点来进行说话训练,理解感悟文本思想。如我教学《二泉映月》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双目失明的阿炳坎坷命运时。设计了这样一组说话练习:
师:卖艺度日,你看到过吗?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请你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样卖艺?
3.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
忧伤的曲调在教室里回响,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有的说:“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只穿着一件单衣,冻得瑟瑟发抖,上下牙齿直打颤,可他还是咬紧牙关,躲在角落里拉着胡琴,街上的行人匆匆而过,没有扔给他一分钱。”有的说:“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阿炳的嘴唇都被聃于了,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但他还在卖力地拉着,想多得到几块钱。”有的说:“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病痛折磨着他,路人们对他投来鄙视的目光,可阿炳看不见,还在默默地拉着:”此时此刻教学内容早已超越了文本,而文本的精神内涵却在学生的心头凝聚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三、写,升华文本,驰骋思维
“写”是学生学习语文所要达成的最高目标,是他们运用语文的具体实践,因而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指标和训练重点。所以,我们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写”的机会,让学生在长期的练笔实践中养成乐“写”的习惯,逐渐形成“写”的能力。
(一)遣词造句。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些同语让学生写句子,如学习《五彩池》后,让学生分别用“美丽”“倒映”“明亮”等词语写一句话;中年级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法进行写话训练,如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两段话写一种家乡的特产;高年级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性练笔,如学习《变色龙》后,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把观察到的特点写下来。
(二)设境写情。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情感抒发的过程,有时候学生语言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可能会一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写更能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船长》一课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堪称经典:当时,孩子们已经体会到,那“伟大的灵魂”是哈尔威船长卓越的精神,教师顺势动情地说道:“当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时,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人们是那样激动地呼唤着他,呼唤着他归来啊!而他心里又有多少话语想对人们说啊……”教者请左边两排的同学以“船长,我们的好船长,你快回来啊……”写人们呼唤哈尔威船长的话语,而右边两排的同学以“不是我不想回来,可是……”写哈尔威船长对人们说的话。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学生“刷刷”地写起来。
我不禁为这一设计暗暗叫好!以往在教学时,一般是学生提出问题,由老师充当“解释员”,去搜索资料解答。有时连自己也不解,为什么哈尔威不逃生呢?现在,这位教师很聪明地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哈尔威船长的内心世界,与船长同呼吸,共命运。听,他们的对话多么感人!一位学生说:“船长啊,我们的好船长,你的父母、妻儿都在家等你呢,你快归来啊!”另一学生则答:“不是我不想回来,我也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也有深爱的妻子,可是,‘诺曼底’是我最忠诚的朋友啊,我不能丢下它……”孩子读着读着,哽咽了,在《英雄的黎明》的旋律中,学生们再次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所有的人都深深地沉浸在这悲壮的氛围中。
写,让人文精神在课堂上飞扬,让真挚情感在心中澎湃激荡,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