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在这段时间里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了现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病——重理解、重感悟,轻表达、轻运用。清代学者姚鼐认为阅读活动其实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过程。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如此,它还承载着更重要的语文任务——既要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内容,解决“文章写了什么”,电要去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解决文章是“怎么写的”。
阅读教学提倡言意兼得,这已是语文工作者的共识了,因为提倡言意兼得,就是为了根除语文课不姓“语”的弊病,也就是着眼于学生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言意兼得,却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一名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也是一直在思索、探索着这个课题,也略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在词语推敲中,言意兼得
词构成句,句构成段,段构成篇。词是一篇阅读材料中最基本的因素。词语也是有“温度”的,运用比较、互换等方式来揣摩词语的要义和表达效果是达到言意兼得的有效方式。因为在比较中,学生会联系语境去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量这个词语在此处是否合此意,从而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同时又感受到了特定语境中特定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片段一:苏教版教材第十册《大江保卫战》
师:当团长都急着要帮黄晓文找军医时,这位铮铮铁汉却说(读):
生:来不及了。
师:然后课文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请大家圈出来。(生圈画)
师:有个作家说,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动词最重要,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生:“扯”,这个词用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能把他换成“撕”“拉”吗?
生1:不能,“扯”,写出了黄晓文在当时大堤情况危急的状态下,不顾自己的伤口,只是很快很猛地从自己的身上撕下一绺布条包扎被铁钉扎破的伤口。而“撕”“拉”都没有那股猛劲,
生2:这个“扯”,与后面的把伤口“捆了个结实”是对应的。
师:好的,后面又说“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能把这“捆”换成“包”“扎”吗?
生1:不能。一个“捆”,让我们感受到黄晓文当时处理伤口速度很快,根本没有细细去“包”,去“扎”。
生2:是的,这个“捆”更写出了黄晓文心中只有大堤,真的是一位铮铮铁汉。
师:真好,谁来读出这位铮铮铁汉的形象?
(生读这一片段)
教学片段二:苏教版第十册《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这里的“握”“擎”“拿”三个词,顺序可以互换吗?
生1:不能。我看过图片,图片上就是有个武士举着利剑的,而这里的“擎”就是“举”的意思。作者用词很准确。
生2:我没看过图片,但是我觉得铜戈把手比较大,可以握。而利剑又比铜戈感觉轻便一些,用“擎”比较合适。盾牌,我在《自相矛盾》那课见过,很大,很重,是用来抵挡敌人袭击的,用“拿”非常合适。
学生在词语的比较、词语的互换的推敲中,不仅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也更深刻地体会了课文内容,同时这些词的表达效果、表达魅力也刻在了学生的头脑里。
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自然,学生就把握了词语的“情味感”和“分寸感”,得“意”又得“言”。
二、在句段品味中。言意兼得
如果说对词语的品味、比较是我们比较容易把握得意得言的方式,那么对“句段”所能给学生提供的得“言”上的价值却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因为很多课堂都把句段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阅读、理解。事实上,合理地充分地利用句段,对学生是能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提高的。
教学片段一: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出示文章最后一小节:“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中的一对宿鸟,它们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理解后,让学生朗读结尾一句)
师:结尾改成这样,行吗?出示(老人那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使我受益匪浅,让我终生难忘)平时,我们的作文都会这样结尾的呀。
(生讨论后,发言)
生1:文中这个“伴随”的意思就是说我终生难忘。
师:就是呀,那我可不可以直接这样写呢?
生2:改了以后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没有什么味道。
师:原文有味道,有味道在哪里呢?
生3:我说不出来,就是觉得直接说“老人那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使我受益匪浅,让我终生难忘”不好。
师:你刚才说“直接说”,也就是说,你认为,原文不直接,对吗?
(生点头)
师:对啊,这就叫作“含蓄”,含蓄有一种美,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你们再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种“含蓄”的表达手法。
(生读文,找)
教学片段二:苏教版第十册《梦圆飞天》
出示:
“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师:你觉得这几小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每一句命令都是单独一小节。
师:为什么要这样?能把它们合在一起吗?
生1:不能,这样显得每个命令的下达都是那么的庄重、严肃。
生2:每个命令一小节,更显出了前面那句“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师:是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特殊的语言形式表达了特殊的内容,特殊的内容也需要特殊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在这两个片段中,教者就是抓住了文中的语段,让学生去品味,去感悟,既理解了内容,又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表达。长期这样青意兼顾地教学,学生习得的肯定不仅仅是“文本内容”,他们也习得了“文本言语”。在以后的作文和表达中,也许他们就会试着去运用这些言语形式。只要我们找出这些教学中的学习语言的例子,就把阅读教学的任务落实到位,就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三、在结构探寻中,言意兼得
每篇文章的写成,都有一定的谋篇布局的道理,都有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这不仅体现在词语的准确运用和语段的生动描写上,也同样体现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中,所以在学完课文或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者的我们一定要有篇章意识,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谋篇布局。
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感受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如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后,让学生再说说还有哪些名人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么多名人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为什么作者偏偏选了这三个?学生通过讨论自然会明白,这三个人的事例非常典型,他们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的代表。教学到这里学生已经信服作者的观点了: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的。接着,让学生读第5小节,思考:既然作者的观点已经得到证明了,为什么还要写雨水的事例呢?学生在讨论中又会知道:正反事例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观点,使人完全信服。
又如在教学完《水》这篇文章后,让学生思考:缺水应该是很苦的,作者为什么只花了寥寥数笔写“苦”,却花了那么多笔墨去写“有水之乐”呢?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会感悟到正因为“缺水之苦”,那里的人才会感受到“有水之乐”,作者写“有水之乐”,更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缺水之苦”。在对作者谋篇布局的探寻中,“反衬”这种写作手法已经深入学生心灵。
这种对篇章结构的探寻,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在有限的阅读材料中,习得了一定的为作文“建厦搭屋”的方法,言意兼得,言意融合,把书读厚了,读实了。
以上三个方面,笔者仅仅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观念,改变以“教课文”为主的教学定位,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同样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听说读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得“意”而不忘“言”。
当然,我们在寻找语文本位的时候,也不能丢失阅读本位,不能把鲜活的语文课上成枯燥的文字分析课。我相信,只要我们留住语文教学的“根”,我们的课堂必然会开出一朵朵鲜艳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