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65

[ 贾燕敏 文选 ]   

让小学生多学点文言文

◇ 贾燕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其特征是运用典故、讲究对仗、注意音律。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少数小说外,文章均用文言写成。
  那么,现代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古代的文言文呢?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需要学生去传承和弘扬,而文言文便是学生打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通过文言文,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进行精神的对话,去感受他们的情怀,去分享他们的智慧。许多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思想内涵丰富,或阐发哲理,或赞美山川,或抒怀咏志……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因此浸润其中,涵泳体味,学生会受到熏陶、感染,这对提升他们的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很有作用。
  此外,让小学生早一点接触文言文,也是中小学衔接的需要。在小学阶段,教材中只出现很少的古诗词。可是一进人中学,教材中就会大量地出现文言文,文言文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尽管文言文很精彩、很丰美,可由于文言文跟我们现在通用的白话文在语法结构和文意表达上差别很大,却显得艰涩生僻。再加上时空的阻隔,古人跟今人在生存环境、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上的巨大差异,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有些中学生就是因为怕读文言文,所以对语文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机地渗透文言文的教学呢?许多教师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并有一定的收获。
  
  一、日常渗透。让小学生对文言文有亲近感
  
  曾经看到一位语文教师采用这样的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渗透古诗文教学:教师在黑板一角开辟了“每周一诗”专栏。每周在黑板小示一首古诗,内容大多浅显易懂,每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和背诵一首诗。学生对古诗从陌生逐渐熟悉,天长日久,读诵古诗便成为了一种习惯。以后学生见到古诗。犹如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感油然而生。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似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爱上了古诗。随着年段的升高,教师可逐渐增加文言文的难度,不仅学古诗,还有宋词元曲,甚至《论语》等。让他们去感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总之,方法不胜枚举,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让小学生和文言文产生一种亲近感。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渗透
  
  小学教材中文言文少,大都为内容浅显的古诗,因此教师可以独具匠心地依据教材,进行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白话文与文言文进行对照教学。小学教材巾有许多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文言文,如一些寓言或者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便可以进行古今文章的对照教学。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文言文,也就不会觉得学习文言文很难,学起来轻松多了。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相机出示文言文《揠苗助长》,以下就是相关的教学片段:
  1.师:课文一共用了157个字讲了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只用41个字,同样讲清了这个故事,想读读他是怎样写的吗?
  2.出示: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师范读。
  4.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来理解并读通这段文言文
  5.指导朗读。慢一些,学着古人的样子读,摇头晃脑。
  6.再读读课文,比较课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
  7.师:我们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三字经》,到五经四书,都包涵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丰富知识,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希望大家能从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乐趣。
  通过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对照教学,学生发现白话文与文言文同样表达一个意思,但字数悬殊,语言表达差异很大。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对新鲜的、陌生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比教学一下子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尽管文言文中会有一些生僻难理解的字词,但是学生先前已经学习了白话文,因此他们能试着揣摩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克服阅读的障碍。学生读懂了一篇简短的文言文,他们就获得了一种体验,那就是“学习古文并不难,我也可以成功”。这样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短小精悍的特点,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拓展延伸,利用文言文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许多文言文富有哲理性。而且文辞优美,说理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
  案例2:五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实录:
  师: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读书)
  生: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学生感悟到了一个忍辱负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这里结合课文的主旨插入了一段文言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这段文言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到古今中外有许多像司马迁这样的伟人,他们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成功的,正是逆境铸就了他们的不朽。这段文言文和本文的主旨可谓是珠联璧合,文言文的学习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课文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这段文言文,丰富了学生的古文积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类结构意识,进行迁移阅读。这里的类指的是一类文章,它们或主题相似,或作者相同等,在教学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进行这一类文章的迁移阅读。
  案例3:《池上》的教学片段
  1.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偷”与“不解”两词,感悟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接着出示《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要求:读读诗句,品品词语,想象画面,体会童趣。
  2.品析《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从哪些诗句中品出儿童生活的乐趣呢?
  3.品味诗句想象画面,
  4.作业,推荐阅读古诗《所见》。
  古诗《池上》《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这三首古诗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之笔,但这三首均为描写孩童的诗歌,都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天真活泼孩童的喜爱,主题一致。教师便抓住这一类诗歌的特点,让学生抓住诗眼,品味诗句,想象画面。进行一系列迁移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还使学生掌握了读这一类诗歌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目标,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这样的一个教学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学校或者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有效手段。有的学校开展古诗考级,每个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便可相应地考到一定的级数,学校鼓励但不硬性规定学生去古诗考级,这便大大地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有的语文老师设计了一些独特的语文综合性作业,如“走近诗仙李白”,让学生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阅读欣赏诗人的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一般,学生的印象深刻,收获丰硕。
  
  四、巧妙地利用媒体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空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也处处都可以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空。如中央10台科教频道播放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便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百家讲坛》播放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讲《论语》,影响巨大,于丹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深入浅出地解读《论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用流畅、亲切、自然、透彻的语言将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娓娓道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耄耋的老人到天真的孩童都是她忠实的观众。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观看这样的节目,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像《论语》这样的古代文学著作,尽管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它仍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古人的一些思想智慧对我们现代生活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阅读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更是启迪心智、完善人格的需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让小学生去亲近文言文,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扎根在文言文这片沃土中,汲取精髓,使我们学生浸润传统文化因子,从骨子里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风度,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让小学生多学点文言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