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李建国老师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多次听过他的课,每次都能有很大的收获。听完这节课,不由联想到时下很多“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那些课堂虽好看,好玩,很热闹,却不实在。而李老师的这节课如行云流水,简约、朴实、高效,这是我们所追求、所希望看到的课堂
一、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学语文
《秋天》是一首诗歌,共七小节,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文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当然本文也重在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到一个新班级上课,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拉近教者和学生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课始,教者不着痕迹的问候和提醒,让学生产生了亲师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秋天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者通过说、写、思、议、评。引发和强化了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在教学中,李老师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些教学并不是生硬地灌输、告知,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发现,去研讨,从而习得新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
不管是强化书写、指导积累,还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并尝试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或者是启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提醒学生在互助中学习,李老师都是春风化雨般地展开教学,并能有的放矢,不仅凸显了教者的智慧。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愿望。
更值得肯定的是,李老师不停地鼓励、赏识孩子,给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让学生整节课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为学习课文营造了平和而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在多样的诵读中训练感悟力
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而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朗读、不断思考、不断转化的过程。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追求,看上去简单的语文课未必不是好课,而真正上乘的语文课必定不简单。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语文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我想,这个“阅读”不仅指课外阅读,也包括课内阅读
本节课朗读的方法是如此多样,自读、轻声读、快速读、默读、抢读、齐读、引读……而且每一种读的方式都在最合适的时候出现,使师生沉浸其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反复诵读中,逐渐从文本中感悟到了更多的东西。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过程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可见一斑。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有的是现场解决,有的是梳理后带入课文学习,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其中有关“学问”的小结是点睛之笔,将质疑问难的做法进行提升,由学课文到习得方法,逐步学会学习。
不同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华丽、平实、温婉、精妙……而朗读则是彰显个性的最好方式。第一课时的通读课文一定不可以走马观花,不可以没有初读过程的书声琅琅,第二课时的深读恐怕也难以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自然不能够进入文本的“内心”深处。李老师非常熟悉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初读时采取多种方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正面激励,或娓娓道来,而且也毫不胆怯于默读反思的“冷场”,让学生不断地揣摩,不断地咀嚼,沉下心来步步到位,使课堂不“飘”在空中。
三、在字词的辨析中培养好习惯
维果茨基曾经说过:“语词中只有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活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甚至成为学生感悟课文的“绊脚石”。李老师丝毫不回避这个问题,但他更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比如。“羊肠小路”一词的理解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词语,“柔韧”一词是从词语的本身寻找意义,到了“秋光”一词又是从相似词语的比较中去理解词意,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教给了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措导意义。
另外,在课堂上李老师曾两次让学生动笔写词语,一是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表现秋天特点的词语;二是让学生在书上将词语在恰当的位置进行标注。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我们不难发现教者的匠心独具。前者是根据生活、语言的积累在课堂现场的一种外化,后者是根据已有的体验积累在读书时进行寻找、匹配,两次写词语,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冲突碰撞,并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自主的构建和发展。也正因为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教学才更加实在、有效。
是啊,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对文本理解后,他们才会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动手书写,从文本语言、思想感情、结构特点等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在这一节课中,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带领学生脚踏实地地去感受文本的内容,又是如何将读、写、思、评等方式相结合,让学生逐渐品味出文本的韵味,提高课堂效率,预约下一步的精彩。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所有知识及方法的习得,完全不是教者的“强拉硬扯”,而是扎根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以及灵动多样的诵读中,因此让学生不断感受语言的精确和魅力,并逐渐领悟文本的韵味。这节课,教者是在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是在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可以说,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