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也被称作“学问”,常言说得好: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知识是在学中问、又在问中学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联系这两方面的重要纽带之一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想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针对目前不少语文课堂问题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教学的误区——“隔靴搔痒”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据笔者观察,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肤浅性提问。如:有的老师刚开课,就问:“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作者是谁呀?”难道学生不知道课文的作者?这样随意发问,使学生求知的热情与紧张的思维松懈了。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2、模糊性提问。如:有的老师在与学生一起分析某道题时,问:“这个题目怎么样?”什么怎么样,是让学生分析语言,还是情感,抑或手法?问题的指向不明,模棱两可,学生便无法回答,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
3、习惯性提问。有的教师将需要探究的问题简单化,变成了是非问、选择问,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简单提问,都无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启和发展,无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应当尽量避免。
4、惩罚性提问。有的老师发现某一学生心不在焉或违反纪律,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以问代罚,学生会觉得难堪,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有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亦会使课堂松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5、满堂性提问。“满堂问”是“满堂灌”的表现形式之一,有位老师在上苏教版《散步》时设计了17个问题,学生只能忙于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有质疑探究的时间,真正有效的思维时间并不多。一节课无休止地问。孩子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孩子没空品味文章的精华,那还叫什么语文课?问题过多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问题厌倦症”,师生之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除此之外,还有的老师过于“偏心”。如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等生,忽略了待进生,这样很容易挫伤待进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我们的教学要“一个也不能少”。还有的老师提问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刻作答。学生当然说不出所以然,最后只能以自问自答结束。
上述几类问题实际上都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缺失问题情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那么,针对上述问题教学的误区,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呢?
二、问题教学的对策——“对症下药”
1、统领文本,层层深入。《学记》有这样一句话:“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课堂提问如果杂乱无章,或者过难过易学生都不会乐意接受。这就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由易到难、由表面到内核的问题链条,步步升级,层层推进,体现一定的梯度,就像工人师傅采掘矿产那样,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样,《学记》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把难问题分成易的问题,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上《变色龙》一课,精心设汁了四个有必然联系的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3.他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什么?4.他善变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样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奥楚蔑洛夫为了将军,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对上阿谀逢迎、奴颜婢膝,对人民威风凛凛、蛮横欺凌,这是一条媚上欺下,善于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者塑造了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透过他,我们看到了俄国社会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看到了作者对这类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和辛辣的讽刺。这种“剥笋式”的提问方法,如同掘井一样,挖掘得愈深,井水就愈清,这样就避免了肤浅的随意发问,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的教育也就更加深刻难忘,获得的精神享受也就更加愉悦贴心。
2、激发兴趣。收获成功。低水平、模糊不清的问题设计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因为它缺少有机整合的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满足感”。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学生读过课文往往感觉“全懂了,没问题了”,其实,他们的理解是肤浅的。现代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的境界。笔者在教学中,不搞人云亦云、毫无个性的老生常淡,而是采用别出心裁的提法,从别人容易忽视的角度切入,提出既有趣味性,义能开启学生心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并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问题,同时,又避免了低水平模糊不清的提问。这样不但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还能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收获走过一段曲径而到达幽美之处时的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愚公移山》时,我吸取钱梦龙老师的经验,在教“孀妻”一词的含义时,不问“孀妻”怎么解释,而问:“文章中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学生抓紧时间去看文章,却找不到有关父亲的词句,后来经过思考,才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个寡妇。“孀妻”是寡妇的意思,这比直接告诉他“孀妻”的解释要强得多,有趣味得多。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为答案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印象也就更深刻。愉快的思考中不但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能,更享受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何乐而不为呢?
3.创设情境,发散思维。一堂好课的背后,绝不能仅仅关注教材、教学设计等,还应该
关注学生的想象和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提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任凭学生思绪驰骋。因此要求所提问题是开放的,不是封闭性的,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更不是惩罚性的突然袭击式的发问,而应该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尤其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语文的喜爱。对问题的兴趣,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多方面地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教学《爱莲说》之后,有位老师借助此文启发学生开展多向思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祖国各地,一年四季,到处都有争奇斗艳的鲜花,喜爱哪一种花,跟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文化修养、思想观点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这迷人的百花园里,你最钟情的是什么花呢?为什么?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几分钟后,学生争相抒发感情,发表观点。有的说喜欢梅花,她洁白高雅,不畏严寒,芳香宜人。有诗为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说喜欢牵牛花,她认准目标,勇于攀登,天天向上。做人就要像她那样,树立理想,不断进取。有的说喜欢野草开的花,装点人间春色,不求闻达,不畏强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学们的思维像一江春水,滔滔不绝。由此可见,教师提出的富有想象力空间的问题,不但给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天窗,更引导着他们透过这扇天窗去嘹望、去遐想,去触摸窗外深邃、辽远、丰富的世界。这样让学生发散式思考,不仅个个有了发言的机会,而且要比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效果要好得多。
4、把握契机,因人而异。教师在认真分析了教材之后,有了提哪些问题的轮廓,就要在备课时设计好提问时机。恰当地把提问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授课时根据课堂气氛、学生反馈情况适时提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另外有些问题有可能是备课时没注意其重要性,在教学中认为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来,这就要随机应变,设计难度适宜,便于理解、思考解决,能从中获取有益知识的问题。火候不到,条件不成熟时不忙提问,要通过诱导,再一步步由浅入深提问,这样就克服了随意性的“满堂问”。
有位老师在教《社戏》时,抓住课文的最后一段,提问: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确:豆既不好吃,戏也不好看。此时学生的心中就会产生疑惑了。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提出“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问题就问到学生心里了。学生的兴趣很浓,经过探究得出:豆因为是偷来的,融人了小朋友的情谊;戏是和小朋友一起看的,看戏的过程充满了快乐。作者这样说体现了他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除了要问得“准时”之外,还应注意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语文水平的参差不齐是一种永恒现象,因此因材施教也就是一条“永久牌”教学原则,具体到课堂提问来说,就是因人提问,因时提问:同样一个问题,对知识宽广、思维敏捷、学情高昂的优秀生来说,就要适当施放疑云,故布迷阵,不能让他不假思索就得出结论;对知识欠缺、思维迟缓、学情低落的待进生来说,就要适当提供线索,指点迷津,不能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成为优生的课堂,减少课堂的沉默,真正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问题去看旧酌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在乎时教学中也应当帮助学生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把课堂的主要时间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求学。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也应努力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机会,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个“撬动”文章的支点,以此来撬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学习的热情。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出一片新天地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