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标”规定:中学生必须背诵一百首古诗词,其中初中五十首,高中五十首。这么大的背诵量如何完成?我的做法是高一完成初中大纲规定的五十首,高二完成高中大纲规定的五十首,高三进行复习。教学过程中,每周由课代表确定本周要背诵的三首古诗词,累计到二十首时,每周抽出一节课来进行“智力闯关”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分三轮进行,第一轮出诗句,要求答出作者和朝代;第二轮出上句或下句,要求答出相临句;第三轮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黑板默写所对的句子。对取得胜利的小组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训练活动中来,也有效地鼓励了先进,带动了落后。通过一年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所创作的小说。具体做法是:第一位同学写小说的开头,其他同学续写,全班合力创作一本小说,最后南课代表收集成册。这项尝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所任教的班级分别构思出两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以一只流浪的猫为主人公,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写猫的见闻感受,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带动下,充分展开想象,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几分钟的训练成为每堂课的一大亮点。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后,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新课标”要求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三个活动小组:古诗鉴赏组、散文鉴赏组、戏剧鉴赏组。学生在活动小组中根据各自特长,专攻一项,朗诵好的学生专攻朗诵,电脑水平高的同学专攻课件制作,有表演天赋的同学表演话剧,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编校同剧本,其余同学写批评鉴赏文章。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同学都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水准。
语文教学是一门入门容易、深造艰难的艺术。一个语文老师即使穷其一生、孜孜以求,也未必能究其全部奥秘。为激活学生思维,我近年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手段,对推动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即便如此。我所做的这些工作,也只是初探型的教学试验,尚未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朝的学者王守仁说过:“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今后,我还将推陈出新,继续致力于构建适合教情学情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