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63

[ 颜翠凤 文选 ]   

从同课异构的角度谈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 颜翠凤

  近日,来自两个城市的两位语文教师在相同的学校,相同的年级上了苏教版语文第四册《会走路的树》一文(第一课时),两位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
  在课后研讨时,两位教师及相应城市的教研员阐述了他们的教学目标。A老师把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在识字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在她制定的教学月标中有两条涉及到识字写字:正确认读九个一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地书写三个生字,把握它们上窄下宽的结构特点。另外两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2自然段,理解“好奇”一词,了解小鸟与“小树”相识并结下深厚情谊的过程,体会小树的热情、友善,能朗读好对话。而B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则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识字教学。在读通课文方面和A教师是一致的,她设定的目标还有:能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体会小鸟和驯鹿一家的纯真的友情,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听完她们的教学目标之后,我颇有感触,同一节课,为什么在目标的设定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是以识字教学为主,另一个则以阅读教学为主。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应该是随意的,而是应该“别有用意”的。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心。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而教学同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不管教学如何没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
  这两个执教者都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的认识汉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要求。A老师把识字作为主要同标,B老师也将识字放到了一定的位置,可见两位老师都重视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解读,都认识到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
  其次,制定教学目标要重视学段目标的研究。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段目标,有日的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
  这篇教材处在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时期,此时已经是二年级下半学期,此篇课文处在这册书的倒数第二篇课文,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段目标的研究,既要研究低年段的目标,也要研究中年段的目标,这样才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日标。在这个方而做得比较好的B老师是把目标设定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识字教学。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只要对字音、字形加以提醒即可,而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识字也能更有效地为阅读教学服务,这样做也为孩子中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再次,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教材的特点。新教材本身就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识点也考虑了方法、情感因素,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充分挖掘。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较大的弹性,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要进行加工处理,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需要适当展开或补充,如何取舍增补,都需要教师去深入探讨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进而提出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发挥好教材应有的作用。
  《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蕴涵丰富的童话故事,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教材。基于教材本身的特点电应该把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主要位置上。在B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认识并写了本课的9个生字,还动情地朗读,大胆地想象,踊跃地发言,学生的朗读水平、想象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得益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有效运用。
  最后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学情。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础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双基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去审视制定教学目标;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同时,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以使教学同标制定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B老师的课上,考虑到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抓住这篇课文中一个能体现时间的“第二年春天”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在无形中教给孩子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符合二年级下半学期孩子的学情,可谓匠心独具。课堂上B老师在同学们学习已得的经验中适时地“教“了学生三个成语:“一见如故”“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教师“教”得恰如其分,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
  可见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切不可从教参上或其他参考书上直接“拿来”,而要有所“顾及”,要深思熟虑,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

从同课异构的角度谈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录